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膽安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膽安神
清膽安神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清法範疇,專指清除膽腑鬱熱以安定神志的治法。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若膽熱內擾,可致心煩不寐、驚悸多夢、口苦咽乾等症,此因膽火擾動心神,或痰熱內蘊,阻滯少陽所致。
病因病機
膽屬少陽,內寄相火,與肝相表裏。若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或外邪入裏化熱,皆可導致膽腑熱盛。膽熱上炎,擾及心神,則見夜臥不安、煩躁易驚;熱灼津液,則口苦咽乾;若兼痰濕內阻,更可見胸悶泛惡、舌苔黃膩等症。
治法與方藥
清膽安神以「清泄膽熱、化痰寧神」為核心,常用方如蒿芩清膽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,組成包括青蒿、黃芩、竹茹、半夏、赤茯苓、枳殼、陳皮、碧玉散等。此方以青蒿、黃芩清透少陽邪熱;竹茹、半夏化痰和胃;赤茯苓、碧玉散利濕導熱下行,共奏清膽化痰、安神定志之效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酌加知母、酸棗仁以養陰除煩;若熱盛擾神明顯,則加梔子、淡豆豉以清心除煩。
臨床應用
此治法適用於膽熱痰擾型不寐,常見於現代醫學之神經衰弱、焦慮症或更年期症候群等。其辨證要點在於:煩躁失眠伴口苦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數等膽熱痰濕之象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膽氣平和則心神得安,故清膽實則助心神歸位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少陽病提綱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亦與膽熱上擾相關,清膽安神法可視為少陽病證治的延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