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清毒」詳解
定義與淵源
「清毒」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指自然界中由異常五行之氣所化的清冷之毒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及:「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。」唐代王冰注釋:「毒者,皆五行栗盛暴烈之氣所化。」此處「清毒」特指五行偏勝時,由肅殺清冷之氣凝聚而成的致病因素,屬外感六淫之邪的衍生概念。
五行氣化與清毒生成
中醫認為,五運六氣的異常變化可化生毒邪。清毒的形成與「金氣」密切相關。金主肅降、清冷,若遇五行失衡(如金氣過亢或木氣受抑),則清冷之氣轉為暴烈,化為清毒。此毒邪性質寒凝,易侵襲人體陽氣,尤傷肺衛與經絡,導致氣血凝滯、腠理閉塞。
清毒的致病特點
- 寒性收引:清毒致病多表現為疼痛拘急,如頭痛、關節冷痛,或皮膚麻木不仁,與寒邪「凝滯」特性相似。
- 易犯上焦:肺為嬌臟,主皮毛,清毒自口鼻或肌表侵入後,常見咳嗽、氣逆、鼻塞等肺系症狀。
- 潛伏為患:清毒未必即時發病,可能伏於體內,待正氣虛弱時發為痼疾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伏邪」之理。
與其他毒邪的區別
- 與熱毒對比:熱毒屬火氣所化,病勢急迫,見紅腫熱痛;清毒則以冷痛、遲緩為特徵。
- 與濕毒對比:濕毒黏滯,病位多在下焦;清毒輕清,易襲陽位(頭面、肌表)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清毒不生」與司天之氣相關。如厥陰風木在泉之年,風氣盛行,金氣受制,故清毒難以化生。此論揭示毒邪的生成受整體氣候規律制約,亦為五運六氣理論在病因學中的具體應用。
臨床關聯
清毒所致病證,治法當以「辛溫透散」為主,如麻黃、桂枝等藥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(如川芎、當歸),以破其寒凝。若伏藏日久,則需結合益氣托毒法,如黃芪、防風配伍,助正氣逐邪外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