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肝瀉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肝瀉火

清肝瀉火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清法」範疇,主要針對肝經火熱證候而設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鬱結、氣機不暢,或外感熱邪內傳,皆可導致肝火熾盛,表現為頭痛目赤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脅肋灼痛、耳鳴耳聾等實熱症狀。此法以苦寒沉降之品直折火勢,兼以疏泄肝鬱,使火熱之邪從下而解。

理論基礎
肝火多因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肝氣鬱久化熱,或陰虛陽亢,虛火上炎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肝失疏泄,火性上炎,故治法需清泄肝膽實火,兼顧養陰柔肝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木鬱達之」「熱者寒之」,即為此治法之依據。

常用方藥

  1. 龍膽瀉肝湯:主方之一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藥清瀉肝火,配伍生地、當歸滋陰養血,防苦燥傷陰,柴胡疏肝解鬱,引藥歸經。
  2. 當歸龍薈丸:適用於肝火熾盛兼便秘者,以蘆薈、大黃通腑瀉熱,配合青黛、黃連增強清火之力。
  3. 單味藥:如夏枯草清肝明目,決明子平肝潛陽,菊花疏散風熱,皆可隨證加減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瀉火與疏肝並行:如柴胡配黃芩,一散一清,解鬱透熱。
  • 顧護肝陰:肝火易耗傷陰血,故常佐生地、白芍等滋陰之品。
  • 引火下行:牛膝、澤瀉等藥導火熱從小便或大便而出。

臨床應用
此法治療範圍涵蓋「肝火上炎」之目赤腫痛、「肝火犯肺」之咳血、「肝火擾心」之失眠等多種病證。例如「木火刑金」(肝火犯肺)之咳嗽痰黃,可於清肝藥中加桑白皮、地骨皮以瀉肺熱;若肝火挾濕下注之陰腫陰癢,則需配伍車前子、木通等利濕藥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瀉肺:針對肺熱壅盛,用桑白皮、葶藶子等瀉肺行水,與清肝瀉火之病位、藥性均有差異。
  • 平肝潛陽:多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,以金石重鎮為主,如石決明、牡蠣,非專攻火熱實證。

清肝瀉火之法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原則,需據火熱輕重、兼夾病邪及體質差異靈活化裁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