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金

定義與範疇
清金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清法」之一,專指清除肺經熱邪的治法,又稱「清金降火」。其核心在於調節肺臟功能,針對肺熱熾盛、肺氣上逆之證,通過清瀉肺火、宣降肺氣,以恢復肺之肅降機能。

病理機制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若外感風熱、燥邪,或內傷積熱,皆可導致肺熱壅盛。熱邪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阻遏肺絡,則見咳嗽氣逆、痰黃黏稠;熱盛傷津,故口渴;肺合皮毛,熱鬱肌表,則發熱、皮膚蒸熱,尤以日晡(申時,下午3至5點)為甚,因申時屬陽明經氣旺盛,與肺金相生,熱勢更顯。舌紅苔黃、脈浮數均為肺熱實證之象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咳喘氣逆:肺失肅降,氣機上衝。
  2. 痰黃質稠:熱灼津液,煉液為痰。
  3. 發熱口渴:熱盛耗傷津液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紅、苔黃,脈浮數或滑數。

代表方劑與配伍
經典方劑為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組成包括:

  • 桑白皮:甘寒入肺,瀉肺平喘。
  • 地骨皮:清泄肺中伏火,兼退虛熱。
  • 甘草粳米:和中護胃,防寒涼傷正。

此方體現「清金」核心思想,既清肺熱,又顧護脾胃,符合「培土生金」之理。若痰熱壅盛,可加瓜蔞、貝母化痰;熱毒熾盛者,佐以黃芩、石膏增強清瀉之力。

相關治法延伸

  1. 清金化痰:針對痰熱壅肺,方如清金化痰湯(黃芩、梔子、貝母等)。
  2. 清金潤燥:適用於肺燥夾熱,代表方為桑杏湯。
  3. 清金降火:側重肺胃火盛,常用石膏、知母等。

理論依據
清金治法源自《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原則,並結合五行理論中「肺屬金」的特性。肺熱得清,則氣機通暢,津液輸布復常,諸症自解。此治法亦體現中醫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的用藥思路,強調輕清透達,避免苦寒沉降過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