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金降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金降火

清金降火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清法」範疇,主要針對肺金受火邪燔灼或陰虛火旺所致之病證。其核心在於清瀉肺熱、降火潤燥,以恢復肺金清肅之能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肺金與火邪的關係
    肺屬金,主肅降,喜清潤而惡燥熱。若外感溫熱之邪,或情志化火、陰虛內熱,皆可導致火邪上炎,灼傷肺絡,表現為咳嗽、痰黃黏稠、咯血、咽喉腫痛、口乾舌燥等症。此時需以「清金降火」為治,清除肺中火熱之邪。
  2. 五行生剋與臟腑聯繫
    火克金,心火過亢或肝火犯肺(木火刑金)均可影響肺金功能。清金降火法常需兼顧瀉心火(如黃連)或平肝火(如桑葉、枇杷葉),以標本同治。

常用方藥

  1. 經典方劑

    • 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以桑白皮、地骨皮清瀉肺熱,粳米、甘草和中護胃,適用於肺熱咳喘、皮膚蒸熱。
    • 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:配伍桑葉、石膏清肺火,麥冬、阿膠潤肺燥,主治溫燥傷肺、氣陰兩傷之證。
  2. 常用藥物

    • 清肺熱:黃芩、桑白皮、石膏。
    • 降火化痰:瓜蔞、浙貝母。
    • 滋陰潤燥:麥冬、天冬、沙參。

臨床應用

清金降火法廣泛用於肺系實熱或虛熱證,如:

  • 肺熱咳嗽:痰黃黏稠、舌紅苔黃,可加魚腥草、金蕎麥。
  • 肺陰虛火旺:乾咳少痰、顴紅盜汗,宜配伍生地、玄參。
  • 肝火犯肺:咳引脅痛、煩躁口苦,常佐以青黛、梔子。

此治法強調「清」與「降」並行,既需直折火勢,亦當顧護肺陰,以達金清火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