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厥

清厥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體內氣機清冷逆亂,尤以足部逆冷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與腎臟功能失調及陽氣不達四末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厥證」範疇之一。

經典文獻記載

  1. 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
    記載「腎病者……大腹小腹痛,清厥意不樂」,指出清厥與腎病相關,患者除四肢逆冷外,常伴隨腹部疼痛及情緒低落。唐代王冰註解:「清,謂氣清冷。厥陰氣逆也」,強調此症病機為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導致氣機逆亂。
  2. 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
    提及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。民病腹痛,清厥意不樂」,說明外感濕邪過盛可傷腎,引發清厥。王冰註:「清厥,指足逆冷也」,進一步明確其臨床表現以足部寒冷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清厥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腎陽虛衰
    腎為先天之本,主一身之陽氣。若腎陽不足,無力溫煦四肢,則手足逆冷,甚則厥逆。
  2. 寒濕內侵
    外感寒濕邪氣,或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寒濕凝滯經絡,阻遏陽氣布達,導致四肢清冷。
  3. 氣機逆亂
    情志失調或氣血運行不暢,致使陽氣不能順達四末,形成厥逆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清厥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四肢逆冷:尤以足部寒冷明顯,甚則冰冷如鐵。
  • 腹痛:多見於大腹或小腹,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或冷痛。
  • 情緒低落:因陽氣不振,氣機鬱滯,患者常伴有意不樂、精神萎靡。

相關證型辨析

清厥需與其他厥證區分:

  • 寒厥:以手足厥冷為主,多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所致。
  • 熱厥:手足雖冷,但胸腹灼熱,因陽氣鬱閉不能外達所致。
  • 氣厥:因情志刺激導致氣機逆亂,突然昏仆,四肢不溫。

清厥的特點在於其「清冷」屬性,與單純的寒厥或熱厥有所不同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清厥,以溫補腎陽、散寒通絡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溫陽散寒,適用於腎陽虛衰之清厥。
  • 當歸四逆湯:養血通脈,適用於血虛寒凝之手足厥冷。
  • 腎氣丸:補益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慢性清厥。

此外,針灸療法可選用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等穴位,以溫通經脈,助陽氣布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