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里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里法

清里法為中醫小兒推拿療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此法主要針對小兒發熱數日後,邪氣入裡化熱,或乳食積滯鬱而化熱所致之內熱證,臨床表現包括五心煩熱、睡臥不安、口渴多啼、胸悶氣促、面赤唇焦、大小便不通等。

操作步驟與原理

  1. 材料製備

    • 取雞蛋一枚,去黃留清,置於碗中。
    • 加入等量麻油及雄黃細末一錢(約3克),攪拌均勻。
    • 以婦女亂髮一團蘸取藥液,作為拍敷工具。
  2. 施術方法

    • 從胸口(膻中穴)至臍輪(神闕穴)輕拍,持續約半時辰(1小時)。
    • 寒天時需將藥液溫熱,避免冷用。
    • 拍畢後,以亂髮敷於胃口(中脘穴附近),外覆布巾固定,保留一炷香時間(約30分鐘)後取下。
  3. 藥物作用

    • 雞蛋清:性涼質潤,能滋陰清熱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解熱毒,潤燥結」。
    • 麻油:具潤燥解毒之效,配合雄黃可增強清熱拔毒之功。
    • 雄黃:辛溫有毒,但外用可殺蟲辟穢、涼肌退熱,與麻油同用緩其燥烈之性。
    • 亂髮(血餘):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「主五癃,利小便水道」,此處取其通絡散瘀之效。

辨證應用

  • 實熱證:若身熱明顯,以蛋清配合麻油、雄黃拍敷,助清裡熱、滋陰解毒。
  • 虛煩證:若無身熱,僅見啼哭躁擾、神志不寧,可單用麻油、雄黃與亂髮外敷,以安神定志。

理論依據

此法結合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中醫理論,透過體表刺激與藥物透皮吸收,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中脘為腑會,神闕屬任脈,拍敷此二穴可通調脾胃氣機,使積滯得消、裡熱得泄。

清里法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的特色,尤其適合小兒「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」之體質,然須辨證精準,方顯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