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里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里熱為中醫治療內熱證之重要治法,屬「清法」範疇,專指清除潛伏於臟腑、氣血之裡熱邪氣。其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原則,並發展於歷代醫家臨床實踐,尤擅處理小兒內熱鬱結之證。以下從理論內涵、外治操作與機理深入闡述:
一、理論內涵
- 病機特點
裡熱證乃外邪入裡化熱,或飲食積滯鬱而化火所致,病位深在臟腑(如肺胃鬱熱、心火亢盛)。《幼幼集成》所述「五心煩躁、面赤唇焦」等症,即為熱邪內擾之象,與《傷寒論》陽明病「身熱汗出、口渴脈洪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然小兒臟腑嬌嫩,更易因乳食停滯而生鬱熱。 - 治法核心
清里熱需兼顧「透邪外達」與「滋陰護津」。外治法中以蛋清配伍麻油、雄黃,取「清潤涼散」之性:- 蛋清性甘微寒,歸肺胃經,能滋陰潤燥、清解熱毒(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解熱毒」)。
- 麻油潤燥通絡,助藥力滲透;雄黃辛溫走竄,反佐寒涼以防冰伏邪氣,具「火鬱發之」之意。
二、外治操作詳解
-
藥材配伍
- 婦人亂發(血餘):取其「通絡散瘀」之效(《本經逢原》謂其「能導熱下行」),與蛋清相伍,形成「清熱—透邪」藥對。
- 拍敷手法:自胸口(膻中穴)至臍輪(神闕穴),循任脈而行,刺激經絡以疏泄裡熱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強調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,此法實為「內病外治」之體現。
-
時間控制
- 拍打半時(約1小時):使藥力持續滲透,開泄腠理。
- 敷貼40分鐘:契合衛氣循環週期(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「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」),助藥效深入。
三、中醫機理探微
-
拔毒涼肌
蛋清與麻油形成薄膜,模擬「拔罐」之效,引熱外透;雄黃辛散,開毛孔以散鬱火,符合《溫病條辨》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原則。 - 滋陰退熱
蛋清甘寒質潤,暗合「存陰退熱」治法,針對小兒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之體質特點,防熱邪傷津。 - 臟腑調和
拍敷區域涵蓋上脘(胃募)、中脘(腑會),能調和中焦氣機,解乳食積滯所生之熱,與《醫宗金鑒》「積熱者,調其氣而熱自除」呼應。
此外治法融合經絡理論、藥物性味與手法刺激,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之特色,為清里熱提供獨特途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