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涼透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涼透邪
清涼透邪為中醫溫病治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雷豐所著之《時病論》。此法主要針對溫病初起,邪熱鬱於表分或衛氣同病之證,透過寒涼清熱、解毒透邪之藥物,使邪氣從外而解,諸症隨汗出而緩解。
病因病機
溫病多因外感溫熱之邪,或伏邪內發,邪熱鬱於肺衛,阻遏氣機。若熱邪不得外透,則見發熱、口渴、無汗等症;熱邪下迫,則小便黃赤;舌苔黃、脈數皆為熱象之徵。此時邪熱雖盛,然病位尚淺,故宜清涼透表,使邪從汗解,避免熱邪內陷。
臨床表現
清涼透邪法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發熱:熱勢較高,多為持續性
- 口渴:因熱傷津液,故口乾欲飲
- 小便黃赤:熱邪下注膀胱
- 無汗或汗出不暢:邪鬱肌表,腠理閉塞
- 舌苔黃:熱邪燔灼,津液未大傷
- 脈數:主熱證,邪正相爭
常用藥物
清涼透邪法以辛涼透表、清熱解毒為主,兼顧生津護陰。常用藥物包括:
- 鮮蘆根:甘寒清熱,生津止渴,兼能透邪外達
- 石膏:辛甘大寒,清泄肺胃之熱,透解鬱火
- 連翹:苦微寒,清熱解毒,輕宣透表
- 竹葉:甘淡寒,清心除煩,利尿導熱下行
- 淡豆豉:辛涼解表,宣鬱透熱
- 綠豆皮:甘寒解毒,清熱利尿
配伍特點
此類藥物多具輕清之性,既能清泄裡熱,又可宣透表邪,符合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原則。方中鮮蘆根、石膏清熱生津為主藥;連翹、竹葉清熱解毒為輔;淡豆豉、綠豆皮辛涼透邪為佐使,共奏清熱透表之效。
與其他治法之區別
- 與「辛涼解表」之異:辛涼解表多用於風熱表證,如銀翹散、桑菊飲,偏重解表;清涼透邪則適用於溫病初起熱象較重者,清熱之力更強。
- 與「清氣分熱」之異:清氣分熱如白虎湯,專清裡熱,無透表作用;清涼透邪則表裡兼顧,使邪從外解。
清涼透邪法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之治療思想,適用於溫病早期,邪未深傳之階段,臨床須辨明熱勢與病位,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