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謐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清謐」一詞用以描述秋令氣候與自然界趨於收斂、寧靜的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文中論述西方應燥氣,其氣候特徵為「其政清謐,其政凝肅」,意指秋季燥金當令,萬物生發之勢漸止,轉為肅降收斂之象,體現天地陰陽之氣的轉化規律。

從五運六氣角度分析,「清謐」與西方、燥金、肺臟相應。秋氣屬金,性主收斂,其氣清涼乾燥,故自然界呈現凋零寂靜之態。人體亦順應此節律,肺氣當令,主肅降,調節氣機下行與津液布散。若秋令清謐之氣失常,可能導致燥邪傷肺,出現乾咳、皮膚燥裂等症,反映天人相應的失衡。

在病機層面,「清謐」失常可引申為氣機浮越、陰不制陽之證。例如肝陽上亢者,因陰虛不能涵養,陽氣躁動,違背秋令收斂之性,治宜滋陰潛陽,使氣復歸「清謐」。此概念亦體現於養生原則,秋季宜早臥早起,收斂神氣,以順應自然界的肅殺之勢。

「清謐」一詞不僅是氣候描述,更是中醫對自然界與人體動態平衡的觀察,涵蓋生理、病理及治療思想,突顯「天人合一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