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明

一、自然氣候與中醫理論
清明,於中醫典籍中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金髮而清明。」此處描述秋令氣候特徵,指金氣(肺金所主之氣)當令時,天候寒涼而澄澈,體現「燥金清肅」之性。中醫認為,秋屬金,與肺相應,此時自然界陽氣收斂,陰氣漸長,氣候乾燥清冷,人體易受燥邪侵襲,故養生強調「潤燥保肺」。

二、二十四節氣之清明
作為春季第五個節氣,清明時節天地陽氣升發至旺盛階段,自然界呈現「木火通明」之象。中醫理論中,春屬木,與肝相應,此時肝氣疏泄功能達高峰,氣血外趨,人體代謝活躍。然若肝氣過亢或疏泄失調,易出現眩暈、目赤、煩躁等症,故需注意調暢情志,避免肝陽上亢。

三、氣候與人體相應
清明時節雨量增多,濕氣漸重,加之春溫浮動,易形成「濕熱交蒸」之環境。中醫認為,濕邪易困脾土,導致食慾不振、肢體困重;若與熱相結,則可能引發皮膚瘡瘍或小便黃赤。此時養生宜健脾化濕,可選用薏苡仁、茯苓等藥食,以助運化水濕。

四、節氣導引與調攝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清明時節可順應陽氣外發之勢,進行舒展筋骨的活動,如導引、八段錦等,以疏通肝經氣血。另可配合按壓太衝穴(肝經原穴)、敲打膽經(風市穴至陽陵泉),助肝膽之氣條達,契合「春生」之道。

五、藥食同源之應用
清明前後,民間素有食艾粿、青團之習,其中艾葉性溫味苦,具溫經散寒、祛濕止痛之效,符合春季「升陽除濕」原則。中醫亦推崇此時節食用薺菜、香椿等時令野菜,以其清熱涼血、疏肝和胃之功,調和體內陰陽。

綜言之,清明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自然氣候的轉捩點,亦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關鍵時段,需順應天時,調和臟腑,以達「天人相應」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