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膿血
證名,指大便中夾雜膿血之症,屬中醫痢疾、下利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:「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今自愈。設不差,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」清代醫家汪琥於《傷寒論辨證廣注》卷十註解:「清、圊同,廁也。言如廁所之下者,皆膿血也。」「圊」為古語「廁所」之意,故「清膿血」即指排便時排出膿血,後世多將此症歸於「便膿血」或「膿血痢」等範疇討論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清膿血多因濕熱、疫毒或寒濕之邪蘊結腸道,導致氣血瘀滯、腸絡受損而成。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濕熱蘊結:濕熱邪氣下注大腸,與氣血相搏,腐肉成膿,灼傷血絡,故見便下膿血,色鮮紅或紫暗,伴腹痛、裏急後重、肛門灼熱等症。
- 疫毒熾盛:感受時行疫毒(如痢疾桿菌等),熱毒壅盛,燔灼氣血,發病急驟,症見高熱、煩渴、腹痛劇烈、便下紫黑膿血,甚則神昏痙厥。
- 寒濕凝滯:寒濕之邪內侵,阻滯腸絡,氣血失調,膿血雜下,血色晦暗,腹痛綿綿,畏寒肢冷。
- 虛損久痢:久病正虛,脾腎陽衰或陰血虧耗,腸失固攝,膿血時下,纏綿難愈。
相關典籍與證治
- 《傷寒論》:提出厥陰病下利轉歸,若陽復太過化熱,熱傷血絡則成膿血痢,治宜清熱涼血,如白頭翁湯。
- 《金匱要略》:稱「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」,針對虛寒性膿血痢,溫澀固脫。
- 後世發展:明清醫家進一步區分赤痢、白痢、休息痢等,治法涵蓋清熱解毒(如芍藥湯)、調氣和血(如香連丸)、溫補固澀(如真人養臟湯)等。
鑑別診斷
清膿血需與其他下血證區別:
- 遠血(上消化道出血):血色暗黑如柏油,多屬脾不統血或胃絡瘀傷。
- 近血(肛腸局部出血):血色鮮紅,常見於痔瘡、腸風臟毒。
- 腸癰(闌尾炎):腹痛拒按,膿血便伴發熱,屬外科癰疽範疇。
此症可見於現代醫學之細菌性痢疾、潰瘍性結腸炎、腸結核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病性(寒熱虛實)與病勢(急緩傳變),臨床須四診合參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