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清氣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水穀精微之清氣
    清氣與濁氣相對,指飲食水穀經脾胃運化後所分離出的輕清精微物質。《靈樞·動輸》記載:「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。」此處的清氣為水穀精華中較為稀薄、輕清的部分,經由脾的升清作用上輸至心肺,進而布散全身,濡養臟腑組織。此過程為人體氣血化生的關鍵環節,亦是「脾主升清」功能的重要體現。
  2. 清氣分熱
    在溫病學中,清氣亦指「清氣分熱」的治法,屬清熱法之一。《溫熱論》提到:「到氣才可清氣。」意指邪熱由衛分傳入氣分時,需以清氣分熱的方藥(如白虎湯)治療,以透解熱邪,防止熱邪深入營血。此類清氣法多用於陽明經證或氣分實熱證,臨床表現為高熱、煩渴、汗出、脈洪大等。
  3. 秋令清肅之氣
    清氣亦指自然界中秋季的肅殺涼燥之氣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秋氣勁切,甚則肅殺,清氣大至,草木凋零。」此處清氣為秋季特有的氣候特性,其性收斂、清涼,與肺金相通應。中醫認為,人體需順應此氣以養生,如調節呼吸、收斂神志,避免肺氣受燥邪所傷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清氣與宗氣的生成密切相關,水穀清氣與自然界的清氣(空氣)結合於胸中,形成宗氣以推動呼吸與血行。
  • 在經絡理論中,清氣的運行與三焦氣化相關,尤其依賴上焦的宣發與中焦的運化功能。
  • 若清氣不升,可導致頭暈、腹脹、泄瀉等病症,多與脾虛氣陷或濕濁中阻有關。

清氣的概念貫穿中醫的生理、病理及治療體系,體現了天人相應與整體平衡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