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氣涼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氣涼營

清氣涼營,又稱「氣營兩清」,為中醫治療溫病的重要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溫病發展過程中「氣分」與「營分」同病之證候。此治法結合「清氣分熱」與「涼營透熱」兩大作用,旨在同時解除氣分熾熱與營分陰傷之病理狀態。

理論基礎

  1. 氣分與營分的關係
    溫病傳變依衛、氣、營、血四個層次遞進。氣分證以陽明熱盛為主,表現為高熱、汗出、煩渴、脈洪大;營分證則見身熱夜甚、口乾不甚渴、舌絳、脈細數,甚則神昏譫語。若氣分熱邪未解,進一步內陷營分,則形成「氣營兩燔」之證,此時需清氣涼營並施。
  2. 治法特點
    清氣涼營法並非單純清熱,更注重「透熱轉氣」,即透過清解氣分熱邪,阻斷熱毒內傳營血,同時涼營滋陰以護陰液。代表方劑如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,融合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三方精髓,兼顧瀉火、涼血、生津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主治病證:溫熱病氣營兩燔證,症見高熱煩躁、斑疹隱隱、舌絳苔黃、脈數。
  • 常用藥物
    • 清氣分熱: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梔子。
    • 涼營透熱: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玄參、丹皮。
    • 透邪外達:銀花、連翹、竹葉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單純清氣分熱:如白虎湯,僅針對氣分大熱,無營分證候。
  • 單純清營涼血:如清營湯,專治營分熱盛,未兼氣分熾熱。
  • 氣血兩清:如化斑湯,進一步深入血分,適用於氣血兩燔之發斑證。

清氣涼營法體現中醫「截斷病勢」的治療思維,強調在溫病傳變關鍵階段雙向調治,為後世溫病學派重要發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