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熱化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熱化濕
清熱化濕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祛濕法之一,主要用於處理濕熱邪氣互結於中、上焦之證。此治法針對濕熱交蒸、纏滯氣機之病機,透過清泄熱邪與化解濕濁並行,以恢復臟腑氣化功能。
證候特點
濕熱蘊結之證常見以下臨床表現:
- 胸悶腹脹:濕阻氣機,脾胃升降失司。
- 胃納不受:濕濁困脾,運化失常。
- 頭痛身重:濕性黏滯,阻遏清陽。
- 午後身熱:濕熱鬱蒸,午後陽氣入陰,熱勢明顯。
- 口苦或咽喉痛:熱邪上擾,濕濁熏蒸。
- 小便黃赤:濕熱下注膀胱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黃膩(黃主熱,膩主濕),脈濡數(濡為濕象,數為熱徵)。
病機分析
濕熱之邪可因外感暑濕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肥甘厚味)或內生濕濁鬱久化熱而成。濕性重濁黏滯,與熱相合則纏綿難解,易阻滯三焦氣機,尤以中焦脾胃為甚,故見消化系統症狀;若熱偏盛,可上擾心神或外發肌表。
常用方劑
-
甘露消毒丹(《醫效秘傳》)
- 組成:滑石、黃芩、茵陳、石菖蒲、藿香、白豆蔻、薄荷等。
- 適用:濕熱並重,瀰漫三焦,以發熱倦怠、胸悶腹脹、咽腫尿赤為特徵。
- 方義:滑石、茵陳清利濕熱;黃芩清上焦熱;藿香、白豆蔻芳香化濕;薄荷透熱外達。
-
茵陳蒿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茵陳、梔子、大黃。
- 適用:濕熱鬱結膽腑或中焦,症見身目發黃(黃疸)、小便短赤、便秘。
- 方義:茵陳為祛濕退黃要藥;梔子清三焦濕熱;大黃通腑泄熱。
加減化裁
- 濕重於熱:加蒼朮、厚朴等苦溫燥濕。
- 熱重於濕:加黃連、連翹等清熱解毒。
- 兼表證:合藿香正氣散解表化濕。
臨床應用
此治法廣泛用於現代醫學之消化系統疾病(如肝炎、胃炎)、泌尿系統感染、暑濕感冒及部分皮膚病(如濕疹)等辨屬濕熱證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