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熱解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熱解表

清熱解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於解表法之一,主要針對外感風熱或表證兼有裡熱之病症。其核心在於運用辛涼解表藥物,疏散風熱,同時清解內熱,以達表裡同治之效。根據臨床表現及病機差異,清熱解表可分為以下兩類:

1. 辛涼解表法

此法適用於風溫表證,即外感風熱邪氣,病位偏於衛分,表熱較為明顯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熱:熱勢較高,多為中度至高度發熱
  • 微惡風寒:因風熱襲表,衛氣被鬱,故有輕度惡寒
  • 汗出不暢:風熱開泄腠理,或有汗但排出不暢,或無汗
  • 頭痛:熱邪上擾清竅,多見脹痛
  • 口渴:熱邪傷津,口乾欲飲
  • 咳嗽、咽痛:風熱犯肺,肺失宣降,咽喉為肺之門戶,故見紅腫疼痛
  • 舌脈特徵:舌尖紅,苔薄黃,脈浮數(主表熱)

代表方劑

  •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
    由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荊芥穗、淡豆豉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竹葉、蘆根、甘草組成。
    本方以辛涼透表為主,清熱解毒為輔,適用於風熱表證初起,發熱、咽痛明顯者。
  •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
    以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蘆根、甘草組成,偏重宣肺止咳,適用於風熱表證伴咳嗽較重者。

2. 表裡雙解法(清熱解表兼清裡熱)

此法適用於表證未解而裡熱已盛之證,即外有表邪,內有鬱熱,表裡同病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高熱:裡熱熾盛,熱勢較高
  • 心煩口渴:熱擾心神,灼傷津液
  • 微惡風寒、少汗或無汗:表邪未盡,腠理閉鬱
  • 便秘、尿黃:裡熱內結,下焦熱盛
  • 舌脈特徵:苔黃白而乾,脈滑數(主裡熱兼表)

代表方劑

  • 三黃石膏湯(《傷寒六書》):
    由石膏、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麻黃、淡豆豉、梔子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
    本方以石膏清瀉陽明氣分熱,三黃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清熱解毒,麻黃、豆豉解表散邪,適用於表裡俱熱,症見高熱煩躁、無汗、口渴者。
  • 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:
    綜合解表、清熱、通便、利濕等功效,適用於表裡俱實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咽乾、便秘尿赤者。

中醫機理探討

清熱解表法的運用,體現了中醫「透邪外出」與「清解內熱」的結合。風熱之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,首犯肺衛,若未及時疏解,易入裡化熱,形成表裡同病。辛涼解表藥如薄荷、牛蒡子等,性涼質輕,能疏散風熱;配合清熱藥如金銀花、連翹等,既可透表,又能清裡,防止熱邪內傳。

此外,表裡雙解法更注重氣分熱盛的調治,如石膏清氣分大熱,黃芩清肺熱,黃連瀉心火,使表解裡和,邪去正安。

此治法廣泛應用於現代臨床之外感熱病、流感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屬風熱或表裡俱熱者,體現了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隨證施治」的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