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程明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程明佑(明代醫家)
程明佑,字安良吉,號巖泉,古歙(今安徽歙縣)人。早年習儒攻舉業,後轉而專研醫術,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皆有獨到見解,尤擅闡發陰陽補瀉之奧義。
學術思想與醫理特色
- 補瀉互濟之辨
程氏提出「人皆知補之為補,而不知瀉之為補;知瀉之為瀉,而不知補之為瀉」,強調治療須注重陰陽動態平衡。此論與《內經》「通則不痛」之理相合,亦呼應張從正「攻邪已病」之說,主張祛邪可助正氣自復,而適當補益亦能疏導滯氣。 - 氣血調和論
其言「補血以營榮,非順氣則血凝;補氣以助衛,非活血則氣滯」,揭示氣血相依之關係。血屬陰,賴氣以行;氣屬陽,依血以載。此說深化李杲「脾胃論」中「氣火相生」的觀點,臨床上重視理氣活血並用,如當歸配香附、黃芪佐丹參等配伍法。 - 中州樞紐說
程氏特別重視脾土功能,謂「脾為中州,水火交濟,而後能生萬物」。此論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脾主運化」之旨,並結合命門學說,認為脾陽(火)與脾陰(水)協調,方能化生精微,滋養五臟。其治法強調健脾需兼顧溫陽(如白朮配乾薑)與滋陰(如山藥佐麥冬)之平衡。
臨床應用與影響
程明佑之理論對後世調理虛實夾雜證頗具啟發性。例如:
- 虛中夾實證:主張「補中寓瀉」,如六君子湯加少量枳實,既健脾又防壅滯。
- 氣血兩燔證:仿其氣血互調之理,後世發展出「益氣活血法」,用於胸痹(如血府逐瘀湯加黃芪)。
程氏雖無專著傳世,然其論述散見於明代醫籍注疏中,反映其融合儒醫思辨與臨證經驗之特色,為中醫補瀉理論提供重要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