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熱解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熱解暑
清熱解暑為中醫清熱法之一,主要運用清熱藥配伍解暑藥,以治療外感暑熱之證。暑為夏季主氣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,並常夾濕邪。暑熱侵襲人體,可導致陽氣外越、津液虧損,臨床表現為頭痛、身熱、汗出、心煩口渴、小便黃赤、苔薄黃、脈浮數等症。
病因病機
暑熱之邪多因夏季高溫或長時間曝曬所致,其致病特點如下:
- 暑性炎熱:易致高熱、煩渴、面赤等陽熱症狀。
- 暑性升散:易使腠理開泄而多汗,汗多則耗氣傷津,故常見氣短乏力、口渴喜飲。
- 暑多夾濕:夏季濕氣較重,暑濕相兼,可兼見胸悶脘痞、苔膩等濕阻症狀。
常用藥物
清熱解暑常選用輕清透散、芳香化濕之品,兼顧清熱與祛濕之效,常用藥物包括:
- 鮮荷葉:清暑利濕,升發清陽。
- 扁豆花:解暑化濕,和中健脾。
- 青蒿:清虛熱,解暑截瘧。
- 香薷:發汗解表,化濕和中,有「夏月麻黃」之稱。
- 金銀花、連翹:清熱解毒,透散暑熱。
- 蘆根:清熱生津,除煩止渴。
- 黃連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代表方劑
-
黃連香薷飲
- 組成:香薷、厚朴、黃連。
- 功效:清暑化濕,和中止瀉。
- 適用:暑濕內蘊,症見心煩口渴、胸悶腹瀉者。
-
新加香薷飲
- 組成:香薷、金銀花、鮮扁豆花、厚朴、連翹。
- 功效:清暑解表,化濕和中。
- 適用:暑濕初起,兼有表證,見發熱惡寒、頭痛無汗、心煩口渴者。
臨床應用
清熱解暑法不僅用於外感暑熱,亦可用於夏季常見的暑濕感冒、中暑、胃腸型感冒等。若暑熱傷津較甚,可加麥冬、天花粉以生津止渴;若暑濕困脾,可加藿香、佩蘭以芳香化濕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特點,強調順應季節氣候變化,以輕清透解之品祛除暑邪,同時顧護津液與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