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熱利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熱利濕
清熱利濕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利濕法」範疇,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或濕熱下注所致之病症。其核心在於清泄熱邪、通利水濕,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,從而恢復下焦氣化功能。
病因病機
濕熱之邪可因外感或內生所致。外感多因居處潮濕、暑濕侵襲;內生則常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濕生熱,或情志失調,氣機不暢,濕鬱化熱。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二者相合,易纏綿難解,尤其易蘊結於下焦(如膀胱、大腸、婦人胞宮等),阻滯氣機,影響水液代謝。
臨床表現
濕熱蘊結下焦,常見以下症狀:
- 小便異常: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小便渾赤、淋瀝不暢,甚則癃閉(小便不通)。
- 局部脹滿:小腹脹滿或墜脹,或伴腰骶痠痛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- 婦科病症:婦女可見帶下黃稠、陰部瘙癢;男性或見陰囊濕疹、睪丸腫痛等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八正散為清熱利濕之代表方劑,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由瞿麥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滑石、梔子、甘草梢、木通、大黃組成,具有清熱瀉火、利水通淋之效,主治濕熱淋證。
其他常用方劑與藥物包括:
- 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:適用於濕熱下注之筋骨疼痛、下肢痿軟。
- 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):主治肝經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、帶下腥臭。
- 單味藥:如車前草、金錢草、茵陳蒿等,均具清熱利濕之效,可隨證配伍。
辨證要點
運用清熱利濕法時,需辨明濕熱之輕重及病位:
- 濕重於熱:苔膩較甚,小便混濁,腹脹明顯,可佐以芳香化濕(如藿香、佩蘭)。
- 熱重於濕:小便灼痛、舌紅苔黃,宜加重清熱藥(如黃連、蒲公英)。
- 兼夾氣滯:小腹脹痛明顯,可配烏藥、川楝子以行氣止痛。
此治法不僅用於淋證,亦廣泛應用於濕熱型泄瀉、黃疸、濕瘡等病症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