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熱止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熱止血
清熱止血為中醫止血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證候。中醫認為,血熱多由外感熱邪、情志化火,或陰虛內熱等因素導致,熱邪熾盛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,從而引發各種出血症狀。此類出血常見於上部,如嘔血、咯血、衄血(鼻出血、齒衄等),其特點為血色鮮紅、量多勢急,並伴隨熱象。
病因病機
血熱出血的關鍵病機在於「熱迫血行」。肝胃火盛或氣火上衝時,火熱之邪擾動血分,使血液不循常道,溢於脈外。臨床表現除出血外,常伴口乾咽燥、面赤唇絳、舌質紅絳、苔黃燥、脈象洪數或弦數等熱象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
十灰散
- 組成:大薊、小薊、荷葉、側柏葉、白茅根、茜草根、梔子、大黃、牡丹皮、棕櫚皮。
- 功效:涼血止血,兼能清熱瀉火。方中諸藥炒炭存性,增強收澀止血之力,尤適用於熱證出血之急症。
-
四生丸
- 組成: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、生地黃。
- 功效:清熱涼血,止血而不留瘀。生地黃滋陰涼血,柏葉清熱止血,荷葉、艾葉輕揚上行,擅治上部出血。
辨證要點
- 熱象顯著:出血伴隨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脈數。
- 病位偏上:如鼻衄、齒衄、咯血等,多與肺、胃、肝經火熱上炎相關。
- 血色與質地:血色鮮紅或深紅,質地較稠,與虛寒性出血之淡紅稀薄有別。
臨床加減
- 若肝火熾盛,可加黃芩、龍膽草以清瀉肝火。
- 胃熱偏重者,配合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瀉熱。
- 陰虛內熱所致者,宜兼用玄參、麥冬等滋陰降火。
清熱止血法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,通過清熱涼血以達止血目的,同時需注意辨別虛實,避免過用寒涼而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