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濕
清濕為中醫病因學中「寒濕類病邪」之一,其性重濁黏滯,易侵襲人體下部,屬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「濕邪」的範疇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明確指出:「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。」意指清濕之邪多乘虛侵襲人體,尤其易傷及下肢、腰膝等陰位,與「濕性趨下」的特性相合。
清濕的形成與特性
- 來源與致病特點
清濕多因久居陰冷潮濕之地,或涉水淋雨,致外濕侵襲肌表經絡而成。其性陰寒,與「寒濕」相近,但更強調「濕濁」與「清冷」並存的特質。濕邪黏滯,易阻遏氣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;寒性收引,則加重經絡拘急、疼痛。 -
病位與臨床表現
清濕致病常見於下肢關節、腰骶、足脛等部位,臨床表現包括:- 肢體困重:如腰膝酸沉、行走乏力。
- 疼痛拘急:關節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- 分泌物清冷:如白帶清稀、小便混濁等。
此類症狀多與「脾虛濕盛」或「腎陽不足」相關,因脾主運化水濕,腎陽失溫則寒濕內停。
清濕與相關病邪辨異
- 與寒濕區別:寒濕泛指寒與濕結合的病邪,範圍較廣;清濕則專指具「清冷」特性的濕邪,病位多限於下焦。
- 與濕熱對比:濕熱病邪多見黃濁分泌物、發熱口苦;清濕則以清稀、冷感為標誌。
中醫治療原則
針對清濕致病,治法以「溫化寒濕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腎著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以乾薑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溫脾散寒、利濕通絡;若兼腎陽虛者,可佐以真武湯溫陽化濕。外治法則可配合艾灸或辛溫藥材熏洗,以驅散陰寒之氣。
清濕之邪雖屬外感,然其致病與內在臟腑虛損密切相關,故臨證需辨明標本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