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暑利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暑利濕
定義與作用
清暑利濕為中醫清熱法之一,專用於治療夏季因暑熱挾濕所引發的病症。暑邪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且常與濕邪相兼為患,形成「暑濕」之證。此治法結合清解暑熱與滲利水濕,使邪氣從小便而解,達到調和氣機、恢復臟腑功能之效。
臨床表現
暑濕侵襲人體,可見以下典型症狀:
- 身熱:暑熱鬱蒸肌表,體溫升高但汗出不暢。
- 心煩口渴:暑熱擾心,耗傷津液,故見心煩、口乾欲飲。
- 小便不利:濕邪阻滯膀胱氣化,導致小便短赤或排尿澀痛。
- 胃腸症狀:濕困脾胃,升降失司,可致嘔吐、泄瀉、胸悶腹脹等。
核心病機
暑濕之邪多由外感,或內生於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),導致濕濁內停。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;濕為陰邪,易阻氣機。二者相合,濕熱交蒸,纏綿難解,故需清暑與利濕並行。
代表方劑與藥物
-
六一散(《傷寒直格》)
- 組成:滑石六兩、甘草一兩。
- 方義:滑石清熱解暑、通利水道;甘草和中緩急,調和藥性。兩藥相配,使暑熱從小便下泄,為治療暑濕基礎方。
- 加減應用:
- 益元散:加辰砂,兼安神之效,治暑熱煩躁。
- 碧玉散:加青黛,清肝涼血,適用暑熱挾肝火者。
- 雞蘇散:加薄荷,疏風解表,治暑濕兼表證。
-
其他相關方劑
- 桂苓甘露飲(《宣明論方》):結合五苓散與六一散,加強化濕利水之功,適用於暑濕重證兼水腫者。
- 三仁湯(《溫病條辨》):宣暢三焦氣機,側重濕重於熱之證。
配伍要點
- 清暑藥:如荷葉、西瓜翠衣、金銀花,輕清透解暑熱。
- 利濕藥:如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,淡滲健脾以祛濕。
- 行氣藥:如藿香、佩蘭、白豆蔻,芳香化濕,醒脾開胃。
辨證要領
運用時需分辨暑熱與濕邪孰輕孰重:
- 熱重於濕:高熱明顯、口渴引飲,重用石膏、知母等清熱之品。
- 濕重於熱: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,側重蒼朮、厚朴等燥濕藥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與「給邪出路」之思維,透過疏通水道與清解熱邪,使暑濕之邪分消走泄,恢復人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