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暑益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暑益氣
清暑益氣為中醫清熱法之一,主要針對暑熱之邪耗傷人體津氣所設的治法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傷津耗氣,故暑病常見高熱不退、口渴心煩、汗多、神疲少氣等症,舌苔多呈黃白而乾,脈象虛數無力。此時需清解暑熱,兼以益氣生津,使暑熱得清,氣陰得復。
歷代醫家對清暑益氣之法各有發揮,其中以《溫熱經緯》與《脾胃論》所載之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,然二者適應證有所不同:
- 《溫熱經緯》清暑益氣湯
此方出自王孟英《溫熱經緯》,主治暑熱熾盛、津氣兩傷之證。暑熱內侵,耗氣傷津,故見身熱、口渴、汗多、脈虛等症。方中以西瓜翠衣、荷梗清解暑熱;西洋參、麥冬、石斛益氣生津;黃連、知母清熱瀉火;竹葉、粳米清心除煩,和胃生津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暑益氣、養陰生津之效。 - 《脾胃論》清暑益氣湯
此方出自李東垣《脾胃論》,適用於虛人挾濕而病暑者。此類患者多因脾胃虛弱,復感暑濕,症見身熱、四肢困倦、胸悶氣短、不思飲食、大便溏泄等。方中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脾氣;蒼朮、澤瀉、陳皮、青皮健脾化濕;升麻、葛根升清降濁;當歸、麥冬養血生津;黃柏清熱燥濕。全方著重健脾益氣、化濕清暑,適合脾虛濕盛兼感暑邪者。
中醫理論解析
暑邪致病,多兼濕熱,且易傷氣陰。清暑益氣之法,不僅需清解暑熱,更需顧護正氣。若暑熱偏盛,以清熱為主,佐以益氣生津;若脾虛濕盛,則以健脾化濕為先,兼清暑熱。臨證時需辨明暑、濕、虛之輕重,靈活運用。
此外,暑病治療亦需注意「暑必挾濕」的特性,濕邪黏滯,易阻氣機,故用藥時可酌加芳香化濕之品,如藿香、佩蘭等,以助暑濕透解。若暑熱傷及心營,出現神昏譫語,則需配合清心開竅之法,如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等。
總之,清暑益氣之法,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邪特性,選擇相應方藥,以達清暑不傷正、益氣不助邪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