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清水」詳解
基本概念
「清水」一詞在中醫典籍中有多重涵義,需根據上下文進行辨識。其核心概念源於水之清澈透明的自然特性,在中醫理論體系中被賦予了特定的醫學意義。
經典文獻記載
1. 澄徹透明之水
《靈樞·外揣》記載:「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。」此處以清水喻診斷之精準,強調醫者當如清水明鏡般如實反映病形,不可失真。此喻源自道家「靜水照物」的哲學思想,反映中醫診法追求客觀、準確的核心理念。
2. 特定河流之名
《靈樞·經水》指出:「足太陽外合清水,內屬膀胱。」此處「清水」指河南省北部古河流,屬十二經水之一。中醫將人體十二經脈與自然界十二條河流相配應,建立「天人相應」的理論模型。足太陽膀胱經外應清水,內連膀胱腑,體現經絡與自然地理的對應關係。
3. 冷水、涼水之謂
《素問·刺瘧篇》言:「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。」此處清水指未經加熱的涼水。心瘧屬熱性病證,患者內熱熾盛,故本能欲飲涼水以降火。此記載反映中醫對疾病與自然物性關係的觀察,亦為「熱者寒之」治療原則的體現。
4. 透明稀痰之稱
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載:「真氣上逆……正偃則咳出清水。」此處清水指透明稀薄之痰液,屬寒痰或濕痰範疇。此類痰液多因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上泛於肺所致,與稠厚黃痰之熱證形成對比。
理論延伸
五行屬性
在中醫五行理論中,清水屬「水」行,對應:
- 五臟:腎與膀胱
- 五色:黑
- 五氣:寒
- 五味:鹹
- 季節:冬季
生理病理關聯
清水在不同語境中反映不同生理病理現象:
- 診斷學:清水明鏡之喻延伸出「以常衡變」的診斷原則,醫者需保持心境澄明,方能準確辨識病機。
- 經絡理論:清水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配屬關係,強化了經絡與地理水系的對應理論,為針灸取穴提供理論依據。
- 症狀學:作為症狀描述的清水(涼水或稀痰),反映體內陰陽失衡狀態,如:
- 欲飲清水多見於陽明經熱證
- 咳吐清水痰多屬脾腎陽虛之寒飲
治療學意義
清水概念在治療中的應用:
- 藥物運用:部分利水滲濕藥如茯苓、澤瀉,其性味功效常以「清水」特性比喻其通利之功。
- 養生原則:《黃帝內經》提倡「飲食有節」,過飲冷水易傷脾胃陽氣,此觀點與清水之寒涼特性相關。
- 病理產物:治療咳吐清水痰證,多採用溫化水飲法,代表方劑如苓桂朮甘湯。
歷代醫家闡釋
- 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清水明鏡,無心而照。」強調醫者診病時需保持客觀中立。
- 馬蒔在《靈樞註證發微》中指出:「清水在河南,膀胱為水腑。」詳解經水與臟腑的配屬關係。
- 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論及:「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。」發展了對清水(飲水)異常的病理認識。
現代研究
現代中醫研究對「清水」概念有新的認識:
- 診斷客觀化:將「清水明鏡」理念延伸至現代診斷設備的開發,追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
- 痰液研究:通過實驗室分析,區分「清水樣痰」的理化特性,發現其多含大量漿液性成分,與炎症指標的關聯性較低。
- 水液代謝: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水液代謝異常與「欲飲清水」症狀的相關性,發現與特定離子通道調控有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