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肅肺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肅肺氣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其氣以清肅下行為順。若肺氣上逆,則易見喘咳、氣促等症。中醫治療此證,首重「清肅肺氣」,即通過藥物或療法,使上逆之肺氣得以平降,恢復其正常生理功能。
病因與病機
- 肺失肅降:肺氣本應下行,若因外邪侵襲(如風寒、風熱)、痰濁內阻,或情志失調,導致肺氣壅滯,上逆而為咳喘。
- 邪熱迫肺:熱邪犯肺,灼津成痰,痰熱壅肺,使肺氣不得清肅,症見咳嗽氣急、痰黃黏稠、口乾身熱、舌紅苔黃、脈浮數等。
治療方法
1. 降氣平喘
針對肺氣上逆之喘咳,常用降肺氣、化痰涎之品,如:
- 旋覆花:性溫,善降氣消痰,治肺逆喘咳。
- 前胡:微寒,能宣散風熱,降氣化痰。
- 蘇子:辛溫,專於降氣平喘,潤腸通便。
2. 清熱肅肺
若因熱邪壅肺,則需清瀉肺熱,輔以降氣,常用藥物如:
- 桑白皮:甘寒,瀉肺平喘,利水消腫。
- 魚腥草:辛寒,清熱解毒,化痰排膿。
- 石膏:辛甘大寒,清泄肺胃實熱。
- 枇杷葉:苦平,清肺止咳,和胃降逆。
配伍應用
臨床須辨證施治,如:
- 痰熱證:桑白皮配黃芩、瓜蔞,清熱化痰。
- 風熱犯肺:前胡配薄荷、牛蒡子,疏風宣肺。
- 肺燥氣逆:枇杷葉配麥冬、杏仁,潤燥降氣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之理,通過調暢氣機,使肺復其清肅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