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胃降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胃降逆

清胃降逆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因胃熱上逆所致之呃逆、嘔吐等證候。其病機多因胃中鬱熱,氣機不降,反而上衝,引發呃聲頻頻、聲音洪亮,或伴見口乾口臭、心煩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此治法旨在清泄胃火,和胃降氣,使逆亂之氣機復歸下行。

常用方劑
《溫病條辨》之新制橘皮竹茹湯為代表方劑,組成包括橘皮、竹茹、生薑、柿蒂等。其中:

  • 橘皮理氣和胃,化解氣滯;
  • 竹茹性涼,清胃熱兼降逆止嘔;
  • 生薑溫中止嘔,制約竹茹寒性,調和藥性;
  • 柿蒂專降胃氣,為止呃要藥。
    全方寒溫並用,共奏清熱降逆之效,適用於熱證明顯之呃逆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須辨明胃熱與他證之別:

  1. 胃熱呃逆:呃聲洪亮、衝逆而出,伴煩渴、便秘、脈滑數。
  2. 胃寒呃逆:呃聲低弱、得溫則減,須改用溫中散寒之劑(如丁香柿蒂湯)。
  3. 氣鬱呃逆:因情志誘發,需疏肝解鬱(如旋覆代赭湯加減)。

延伸應用
若胃熱兼陰傷,可見舌紅少苔,可加麥冬、石斛滋養胃陰;若熱盛便秘,酌加大黃通腑泄熱。清代醫家吳鞠通強調「治胃以降為順」,清胃降逆不僅止呃,更調理胃氣通降之性,恢復中焦樞機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「逆者降之」的治療原則,需結合具體證候靈活加減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