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邪
清邪為中醫外感病因之一,泛指性質輕清、易侵襲人體上部的邪氣。其名源自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》所載:「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」,意指清邪多從口鼻或肌表上部侵入,與重濁之邪(如濕邪、濁陰)形成對比。
特性與致病特點
- 性質輕揚:
清邪質地輕浮,類似「霧露」之氣,故易隨風散播,多從人體上部(如頭面、呼吸道)侵襲。與風邪特性相近,常兼夾風邪為患。 - 病位偏上:
因「清陽出上竅」,清邪易犯肺衛、頭面諸竅,引發鼻塞、喉癢、目赤、頭暈等上焦症狀。如外感風熱初期見咽喉腫痛,即與清邪上擾相關。 - 與六淫關係:
清邪可視為風、熱、燥等陽邪的輕淺表現形式。例如:- 風邪:風性輕揚,「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」,與清邪致病部位相符。
- 燥邪:秋燥之氣清肅,易傷肺陰,出現乾咳、鼻燥。
- 暑邪:暑熱夾濕上犯,可致頭重如裹、胸悶。
-
與濁邪對比:
清邪與濁邪(如濕邪、痰飲)相對,後者性質重濁,多沉降於下焦,引發水腫、泄瀉等症。二者亦可交結為病,如濕溫病中「蒙上流下」之證。
臨床相關理論
- 三焦辨證:清邪致病多見於上焦,符合溫病學派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之說。
- 經絡循行: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等循行於頭面,易受清邪侵襲,導致經氣不利。
清邪概念體現中醫對邪氣「輕重升降」的辨證思維,於外感病機分析及治療(如宣肺解表、清熱透邪)具指導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