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泄少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泄少陽

清泄少陽是中醫治療熱性病邪位於半表半裡(少陽)的一種重要治法,主要針對少陽樞機不利、濕熱鬱阻的病機。少陽位居半表半裡,為三陽之樞紐,若邪氣鬱滯少陽,易導致氣機不暢,進而化熱生濕,臨床表現為寒熱往來、口苦脅痛、胸悶嘔惡等症。

病因病機
少陽病多因外感溫熱之邪,或內傷飲食,導致少陽樞機不利,膽火內鬱,兼夾濕熱。膽火上炎則口苦;少陽經氣不利則脅痛;濕熱內蘊,阻遏氣機,則胸悶欲嘔;濕熱下注則小便渾濁;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數皆為少陽濕熱鬱阻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寒熱往來(一陣冷一陣熱)
  • 口苦咽乾
  • 胸脅脹滿或疼痛
  • 胸悶嘔惡
  • 小便短赤渾濁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
  • 脈弦滑數

代表方劑:蒿芩清膽湯
蒿芩清膽湯為清泄少陽濕熱之代表方,出自《通俗傷寒論》,由以下藥物組成:

  • 青蒿:芳香透絡,清熱透邪,引少陽之邪外出
  • 黃芩:苦寒清泄少陽膽火
  • 淡竹茹:清熱化痰,和胃止嘔
  • 薑半夏: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
  • 赤茯苓:健脾滲濕,導濕熱下行
  • 生枳殼橘皮:理氣寬中,疏暢少陽氣機
  • 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:清熱利濕,解毒瀉火

方義解析
本方以青蒿、黃芩為君,清透少陽濕熱;竹茹、半夏為臣,化痰和胃;赤茯苓、碧玉散為佐,滲濕泄熱;枳殼、橘皮為使,調暢氣機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泄少陽、化痰利濕、和胃降逆之效。

臨床應用
蒿芩清膽湯不僅適用於春溫初起之少陽濕熱證,亦可用於暑濕、濕溫等病證,凡見少陽樞機不利兼濕熱內蘊者,皆可加減運用。若熱重者,可加梔子、連翹以增強清熱;若濕重者,可加藿香、佩蘭以芳香化濕;若嘔吐明顯,可加代赭石以降逆止嘔。

總結
清泄少陽法著重於疏解少陽鬱熱,兼化濕濁,使邪氣透達,氣機調暢。蒿芩清膽湯為其代表方劑,體現了中醫「和解少陽、分消濕熱」的治療思路,廣泛應用於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中少陽濕熱證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