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心滌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心滌熱

定義與概念
「清心滌熱」為中醫治法術語,屬「清熱法」之分支,專指清除心經熱邪、滌蕩內蘊火毒的一類療法。其核心在於調節心火亢盛或熱擾心神所致病證,透過藥物或針灸等手段,使心火得降、神志得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心與熱邪的關係
    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五行屬火,主血脈而藏神。若外感溫熱之邪,或情志化火、飲食辛燥,易致心火亢盛,表現為煩躁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,甚則神昏譫語。此類熱證需以「清心滌熱」法治之。
  2. 與其他清熱法的區別

    • 清心火:側重瀉心經實火,如黃連、梔子等藥。
    • 滌熱:強調清除深層熱毒或痰熱互結,如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竹葉卷心等,適用於熱入營血或熱閉心包之重症。

常用方藥與配伍

  1. 代表方劑

    • 清營湯:清心營、透熱轉氣,治熱入營分而見身熱夜甚、斑疹隱隱。
    • 導赤散:清心火兼利小便,治心火下移小腸之口瘡、尿赤。
    • 安宮牛黃丸:滌熱開竅,用於熱毒內陷、神昏驚厥。
  2. 單味藥舉例

    • 黃連:苦寒直折心火,為「瀉心要藥」。
    • 連翹心:清心解毒,善治熱擾心神之煩悶。
    • 蓮子心:清心除煩,兼能固護心陰。

臨床應用要點

  • 辨證關鍵:需區分實火與虛火。實火多見舌紅苔黃、脈數有力;虛火則伴陰虛徵象,如舌紅少苔,此時宜清熱與滋陰並行(如天王補心丹)。
  • 兼證加減:若熱煉津為痰,可配竹瀝、膽南星;熱極生風,加鉤藤、羚羊角。

與其他治法的聯繫
「清心滌熱」常與「涼血解毒」「化痰開竅」等法並用,如熱入血分時合用犀角地黃湯,痰熱蒙蔽心竅則配伍至寶丹。

(按:本文參酌《溫病條辨》《本草備要》等典籍論述,結合心主神明、火性上炎等理論,闡釋其機理與應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