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血
證名,指大便下血之證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亦作「圊血」,屬中醫「便血」範疇,為血從肛門排出之病症。
中醫理論與病機
清血之成因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失常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病機:
-
熱迫血行:
- 實熱證:多因陽明腑熱或濕熱蘊結大腸,熱邪灼傷腸絡,迫血妄行,致血下溢。症見血色鮮紅、量多,伴隨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。
- 虛熱證:陰虛內熱,虛火擾動血絡,常見於久病或勞傷者,症見血色淡紅、量少,兼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。
-
脾不統血:
- 脾氣虛弱,氣不攝血,血溢脈外。症見便血暗淡、質稀,伴隨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脈弱等,屬虛寒證候。
-
瘀血內阻:
- 氣滯血瘀,阻滯腸絡,血不歸經。症見便血色紫暗、夾血塊,或伴腹痛拒按、舌質紫暗等。
辨證分型與相關條目
- 圊血:與清血同義,強調血從「圊」(廁所)而出,多見於《傷寒論》對太陽病變證的描述,如熱結膀胱或下焦蓄血證。
- 便血:為廣義概念,涵蓋先血後便(近血,多屬大腸病變)與先便後血(遠血,多屬脾胃或小腸病變)。
經典文獻溯源
《傷寒論》中,清血與太陽病誤治或傳變相關,如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……血自下,下者愈」,提示瘀熱互結時,血下或為邪出之機轉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張景岳進一步區分便血之寒熱虛實,完善辨治體系。
關聯證候
- 腸風:風熱客於腸道,便血鮮紅、噴射如濺,屬熱證。
- 臟毒:濕毒蘊結,便血暗濁、黏稠腥臭,多兼濕熱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析病位(臟腑經絡)、病性(寒熱虛實),以定治則,如清熱涼血、補氣攝血、化瘀止血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