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清血,又稱圊血,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大便下血的症狀。清血的病因有多種,可能由於外感風寒,或內傷飲食,或情志不遂,或勞累過度,導致腸道氣血失調,出現大便下血的症狀。

清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下血、便色鮮紅、無痛或僅有輕微疼痛、大便質稀、量多、肛門墜脹等。

中醫治療清血以清熱涼血、止血為主。常用的方藥有大黃牡丹湯、涼血地黃湯、清肝止血湯等。

預防清血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不吃過冷、過熱、過硬的食物,不暴飲暴食,不熬夜,保持心情舒暢,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清血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清血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以下是清血的一個典型病例:

患者是一位男性,40歲,因大便下血3天而入院。患者自述大便下血量多,顏色鮮紅,無痛,伴有肛門墜脹不適。患者平時喜歡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飲酒過量,工作壓力大,睡眠不足。檢查時發現肛門黏膜充血,有少量出血。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計數10×109/L,血紅蛋白120g/L,血小板20×109/L。大便常規檢查顯示紅細胞10個/HP。

西醫診斷是直腸出血,中醫診斷是清血。中醫治療採用清熱涼血和止血的方法,處方爲大黃、黃芩、丹皮、赤芍、生地、白茅根、地榆、側柏葉、槐花、桃仁、紅花。患者服藥後,大便下血逐漸減少,肛門墜脹不適緩解。一個月後的隨訪中,患者未再出現大便下血。

清血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導致貧血、休克等嚴重併發症。因此,在治療清血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針對清血,中醫還有一些保健方法:

  • 飲食宜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不吃過冷、過熱、過硬的食物。
  • 不暴飲暴食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心情,不要過度激動。
  • 適度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此外,中醫還提供了其他養生建議,包括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激動,避免過度勞累,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,堅持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並定期進行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