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陽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清陽」為陽氣之一種,其性清輕升發,與「濁陰」相對,共同構成人體陰陽動態平衡的基礎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」,以天地之象喻人體陰陽特性,強調清陽之氣輕清上趨,猶如天穹之氣升騰;而濁陰之質重濁下凝,類比大地之氣沉降。此概念不僅闡明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行規律,亦為中醫生理、病理及治療學提供核心框架。
清陽的生理特性與功能
- 清陽上升,濡養上焦與官竅
清陽之氣主升發,其運行路徑自下而上,布散於頭面、五官及胸膈上焦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」,清陽即為推動氣血上榮頭面、維持感官功能(如視、聽、嗅)的關鍵動力。若清陽不升,可致頭暈目眩、耳鳴鼻塞、面色萎黃等上焦失養之症。 - 清陽實四肢,溫煦肢體
如《素問》所言「清陽實四肢」,清陽之氣外達肢末,溫養肌肉筋骨,維持四肢活動力與體溫。此功能與脾氣的升清作用密切相關,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將其化為清陽之氣輸布至四肢。若清陽不充,則見手足冰冷、倦怠乏力,甚則肌肉萎弱。 - 清陽與臟腑氣機的關聯
清陽的升發依賴多臟協調:- 脾主升清:脾為後天之本,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,化生為清陽之氣。
- 肺主宣發:肺氣宣肅助清陽布散至肌表與頭面。
- 肝主疏泄:肝氣條達則氣機暢通,清陽得以上升無阻。
清陽異常的病理表現
-
清陽不升
多因脾虛氣陷、濕濁中阻或肝鬱氣滯,導致清陽升發無力,常見症狀包括:- 頭面失養:頭暈耳鳴、視物模糊、健忘。
- 肢體失溫:四肢困重、畏寒。
- 中氣下陷:腹脹泄瀉、臟器下垂。
-
清陽被遏
外感風寒或痰濕內蘊,可阻遏清陽上升之勢,引發頭身困重、鼻塞流涕、關節痠痛等表證或濕滯之候。
清陽的調治原則
中醫臨床重視恢復清陽升發之性,治法包括:
- 益氣升陽:如補中益氣湯,針對脾虛清陽下陷。
- 化濕通陽:如藿香正氣散,解表化濕以宣通清陽。
- 疏肝解鬱:如柴胡疏肝散,調暢氣機助清陽上升。
清陽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,從生理運化至病理機轉,均體現「陽升陰降」的動態平衡思想,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