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液
在中醫學典籍中,「清液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特指質地稀薄、透明之痰液或體液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記載:「太陰之復……嘔而密默,唾出清液。」此處描述太陰脾經病變時,因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而化生清冷痰涎,從口唾出之現象。
中醫理論基礎
清液之生成,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。若肺氣虛寒或外感寒邪,津液凝滯不化,則聚為清稀痰液。
-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內停,上泛為唾,形成清液。《醫宗金鑒》稱此類痰涎「其質清冷,屬虛寒」。
- 腎陽衰微: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若命門火衰,不能蒸化水液,則陰寒內盛,唾涎清冷頻出。
病理特徵
清液多屬陰證、寒證、虛證,其性偏寒,質地透明而黏稠度低,與「稠痰」「黃痰」等熱證痰液形成對比。臨床常見伴隨症狀包括:
- 畏寒肢冷
- 口淡不渴
- 舌淡苔白滑
- 脈象沉遲
相關典籍延伸
《景岳全書·痰飲》進一步闡釋:「寒痰者,清稀而白,此由脾腎陽虛,不能攝水所致。」指出清液與體內陽氣不足、水飲不化之關聯。清代《醫學心悟》亦將此類痰涎歸於「寒痰」範疇,治宜溫陽化飲。
與其他痰證鑑別
- 清液:質稀色透,屬寒濕。
- 稠痰:質黏色白或黃,多屬痰濕或痰熱。
- 泡沫痰:夾雜氣泡,常見於風痰或肺氣上逆。
清液作為中醫辨證之重要指標,其出現往往反映體內陽氣虛衰或水濕不運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機,以擬定溫化、健脾、益腎等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