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飲

在中醫學中,「清飲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雜病》,原文記載:「齒痛不忍清飲。」此處「清飲」意指清冷之飲料,性質偏寒涼。中醫理論認為,飲食之溫度與性質會直接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,而清飲因其寒性,可能對特定體質或病症產生影響。

從中醫角度分析,清飲屬「寒涼之品」,其性沉降,易傷陽氣。對於陽氣虛弱、脾胃虛寒者,過服清飲可能加重體內寒濕,導致腹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飲食有節」,其中包含對食物寒熱性質的調節。例如,外感風寒或內傷陰冷時,中醫多建議避開生冷,以防邪氣內陷或陽氣受遏。

此外,清飲與「痰飲」病機亦有潛在關聯。中醫認為,過量攝入寒涼飲品可能影響水液代謝,導致津液停聚為痰濕,此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的治療原則相呼應。臨床上,痰濕體質者常見舌苔厚膩、脘悶納呆,此時需避免清飲,以免助濕生痰。

在具體病症方面,如《靈樞》提及齒痛畏清飲,可能與寒邪凝滯經絡或胃火上炎有關。若屬胃火實熱,清飲或可暫緩灼痛;但若因虛火或風寒客於齒齦,清飲反易加重氣血凝澀,使疼痛加劇。此類辨證思路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原則,強調需依病機選擇適宜飲食。

總結而言,「清飲」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指代飲品溫度,更涉及其性味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影響。歷代醫家對飲食寒熱的論述,均以「調和為本」,旨在透過飲食性質的取捨,輔助人體氣機恢復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