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營

清營為溫熱病治療法則之一,又稱清營洩熱,屬中醫清熱法範疇,主要針對熱邪深入營分的病機而設。溫病學派將外感熱病的發展過程分為衛、氣、營、血四個層次,營分介於氣分與血分之間,邪熱入營,標誌病情轉趨深重。

營分證的病理特點

熱邪侵入營分,多由氣分熱熾未解,進一步內陷所致,亦有因衛分直入營分者(如逆傳心包)。營分受熱,主要影響心營陰液,表現為:

  1. 高熱夜甚:熱灼營陰,陰分受損,夜間陽氣入陰,正邪相爭加劇。
  2. 心神受擾:心主血脈而藏神,營熱上擾,輕則心煩不眠,重則時有譫語。
  3. 舌絳而乾:營熱蒸騰,舌質由紅轉深絳(絳舌為營分證關鍵指徵),津液耗傷則乾燥。
  4. 脈細數:熱耗營陰,脈道失充,兼熱邪鼓動,故細而數。
  5. 口渴不甚:與氣分大渴不同,營分熱邪蒸騰營陰上潮,反見口乾而不欲多飲。

清營法的治療核心

清營法以涼血清熱、透熱轉氣為原則,既需清除營分熱毒,又需使邪熱外透氣分而解,避免進一步深入血分。代表方劑為清營湯(出自《溫病條辨》),組成包括:

  • 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:清解營分熱毒。
  • 生地、玄參、麥冬:滋養營陰,救已傷之津液。
  • 銀花、連翹、竹葉:輕清透泄,導熱出氣分。
  • 黃連、丹參:清心涼血,兼防熱瘀互結。

此方體現「入營猶可透熱轉氣」的溫病理論,強調清營中兼顧透泄,而非純用寒涼遏伏邪氣。

臨床應用與鑑別

清營法適用於溫熱病營分證,如春溫、暑溫、營分階段之風溫等。需與以下治法區分:

  1. 氣分證:見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宜白虎湯類清氣泄熱。
  2. 血分證:見斑疹密布、出血、舌深絳紫暗,需犀角地黃湯涼血散血。
  3. 熱入心包:神昏譫語顯著,需配合安宮牛黃丸等開竅。

清營法體現中醫「分層論治」的辨證思維,對控制溫病傳變具有關鍵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