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營透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營透疹
清營透疹為中醫溫病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熱邪深入營分,兼見疹點隱隱不暢之證。其病機多因溫熱之邪內傳營分,灼傷營陰,同時邪熱鬱於肌表,阻礙疹毒外透所致。臨床表現為高熱煩躁、夜寐不安、口不甚渴、皮膚疹點隱隱未透、舌質絳而乾、苔少或無苔、脈細數等。
治法與方藥
此治法以「清營涼血」與「疏表透疹」並行,旨在清解營分熱邪,同時宣透鬱閉之疹毒。常用方劑如清營湯加減,或配合透疹藥物。
-
清營分熱:
- 主要選用甘寒、鹹寒之品以清營泄熱,兼養陰液。
- 生地黃:清熱涼血,滋養營陰。
- 麥冬:潤燥生津,清心除煩。
- 牡丹皮:涼血散瘀,透泄伏熱。
- 大青葉:清熱解毒,涼血消斑。
-
透疹外達:
- 選用辛涼輕宣之品,助疹毒外透,避免熱邪內陷。
- 金銀花、連翹:清熱解毒,輕宣透表。
- 竹葉:清心除煩,導熱下行。
- 牛蒡子:宣肺利咽,解毒透疹。
病機與辨證要點
此證屬溫病「營分證」範疇,熱邪已離氣分,但未完全入血,故見舌絳而乾、煩躁不寐等營陰耗傷之象。疹點隱隱乃因熱鬱肌腠,透發不暢,若未能及時清營透表,恐致熱毒內閉,轉為重證。
臨床應用
清營透疹法常見於麻疹、風疹、猩紅熱等溫熱性疾病,或某些感染性疾病屬熱入營分兼疹出不透者。用藥時需根據疹色深淺、熱勢高低調整清營與透疹藥物比例,若疹色紫暗,可加赤芍、紫草以涼血活血;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玄參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透熱轉氣」與「先證而治」的思想,既清解內熱,又注重給邪出路,防止病情進一步深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