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燥
清燥為中醫潤燥法之一,又稱「涼燥」,屬外感燥邪致病範疇,主要針對燥熱傷肺之證。其病機多因秋令燥氣當令,或外感溫燥之邪,耗傷肺津,導致肺失清肅,陰液受損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身熱頭痛、乾咳無痰,或咳嗽氣逆喘急,咽喉乾燥、鼻燥,口渴心煩。舌象可見舌質乾紅、苔薄白而燥,甚或無苔,脈多細數。此因燥熱灼傷肺陰,肺氣失宣,津液不得布散所致。
治法與方劑
清燥法重在清泄肺燥、滋養肺陰,代表方劑為清燥救肺湯(出自《醫門法律》)。此方由桑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胡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杏仁、枇杷葉等組成,具清燥潤肺、益氣生津之效。其中桑葉、石膏清宣燥熱;阿膠、麥冬滋陰潤肺;人參、甘草益氣生津;杏仁、枇杷葉降逆止咳。全方標本兼顧,既祛燥邪,又復肺陰。
與相似證型之鑒別
- 溫燥:同屬外感燥邪,但溫燥多見於初秋,兼風熱表證,如發熱微惡風、痰少而黏,治宜桑杏湯疏風潤燥。
- 涼燥:多見深秋,近似風寒,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嗽痰稀,治以杏蘇散溫散燥邪。
清燥證則以燥熱傷津為主,無明顯表寒或表熱,專注肺陰虧耗與燥熱內蘊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燥勝則乾」,指出燥邪致病之核心在於津液耗傷。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故燥邪最易傷肺。清燥法不僅適用於外感燥熱,若內傷陰虛化燥,見類似證候者,亦可加減運用,如合入沙參、玉竹等增強養陰之效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燥者濡之」的治療原則,通過清熱與潤燥並行,恢復肺之宣降功能,為燥證調理的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