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者溫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者溫之
定義與源流
「清者溫之」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針對偏於寒性的病證,選用溫性方藥進行調治。此處「清」指代寒涼之性,然其程度較「寒」為輕;「溫」則相對於「熱」,性質和緩,適用於寒象未至極盛者。此治則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辨證基礎,但更強調對輕微寒證或寒熱錯雜證的細微調理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陰陽平衡與藥性對應
中醫認為,疾病本質為陰陽失衡。寒證屬陰盛或陽虛,當以溫陽散寒為法。「清者溫之」即透過溫性藥物(如桂枝、生薑、附子等)激發陽氣,驅散寒邪,使陰陽復歸協調。 -
病機與證型特點
此治則適用於以下情境:- 外感輕寒:如風寒表證初起,惡風微寒,頭痛鼻塞,然未至周身疼痛之劇,可選荊防敗毒散等溫散之劑。
- 內傷虛寒:脾胃陽虛之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,或肺寒痰飲之咳喘清稀,宜用理中湯、苓甘五味薑辛湯等溫運中焦、化飲散寒。
- 寒熱夾雜:若上熱下寒或表寒裏熱,需溫清並用,如烏梅丸治蛔厥、半夏瀉心湯調寒熱互結之痞證。
-
藥物與方劑舉隅
- 單味藥:吳茱萸溫肝降逆,乾薑溫中守中,肉桂引火歸元,皆屬「溫之」範疇。
- 經典方劑:當歸四逆湯(養血溫經)、黃耆建中湯(溫補脾胃),均體現「清者溫之」的配伍思路,即於溫補中佐以甘緩,防燥烈傷陰。
與相關治則之異同
- 與「寒者熱之」之別:後者適用於純寒證,用藥峻烈(如四逆湯回陽救逆);「清者溫之」則側重寒輕或兼夾他邪,藥力較和緩。
- 與「熱因熱用」之辨:彼為反治法,針對真寒假熱證;「清者溫之」屬正治,直接以溫藥糾偏。
臨床應用要點
需精準辨識寒邪程度與病位。如寒在表,宜辛溫解表;寒在裏,則溫中散寒;若寒凝經絡,當溫通血脈。同時,須考量患者體質,如陰虛或血虛者,溫藥宜配伍滋潤之品,防助熱傷津。
此治則貫穿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精髓,展現對疾病層次與藥性輕重的細膩把握,為歷代醫家調理寒證之重要準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