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清濁」詳解

一、氣機層面的清濁

《靈樞·陰陽清濁》系統論述人體清濁之氣的運行規律:「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」,指出水穀精微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屬濁,而呼吸攝納的自然清氣屬清。清氣特性輕清,主升發而注於陰經;濁氣質重,主沉降而注於陽經。二者在體內形成「清升濁降」的動態平衡,若清濁相干、升降逆亂,則會導致「亂氣」的病理狀態,表現為頭目昏蒙、胸脘痞滿等症。

臨床上,清氣不升可見眩暈耳鳴、泄瀉脫肛;濁氣不降則見嘔噦脹滿、便秘瘕聚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創制瀉心湯類方,即體現「辛開苦降」調和清濁之法。

二、望診中的清濁辨證

清濁作為相氣十法之一,主要通過觀察面部色澤的清透與濁滯判斷病機:

  1. 色清:指面色明朗光潤,主病在陽分,多屬外感表證或氣分熱證。如風熱上攻可見面赤而清透,治宜疏風清熱。
  2. 色濁:面色晦暗滯澀,主病在陰分,常見於痰濕內阻或血瘀證。如黃褐斑面色濁滯者,多責之肝鬱脾濕。

病機轉化方面,若面色由清轉濁,提示陽證入陰,如溫病從氣分傳營血;反之由濁轉清,則為陰病出陽,如痰飲證經治療後面色漸透亮,顯示邪氣外達。

三、經絡與清濁的關係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的理論,十二經脈中:

  • 手三陽經多運行清陽之氣上奉頭面
  • 足三陰經多傳輸濁陰之氣下歸二便

針灸治療常取百會、風池等穴升舉清陽,取天樞、足三里等穴通降濁陰,以恢復「清濁攸分」的生理狀態。清代醫家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強調「分消走泄」法,即通過宣肺、運脾、滲濕等不同途徑分化清濁,對後世治療濕溫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