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擎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擎疽

擎疽,又稱手心毒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掌心處之癰瘡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士鐸所著《辨證錄》卷十三,歸屬於「癰疽」範疇,其病位在手掌心(勞宮穴附近),因局部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擎疽多因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循行失調,導致火毒內熾,加之外感風熱邪毒,或局部外傷染毒,致使經絡阻塞,氣血凝滯,化熱腐肉而成癰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聚」,與五志過極、飲食辛辣或勞傷過度等因素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擎疽初起時,掌心紅腫熱痛,逐漸隆起成硬結,觸之堅實,伴隨灼熱感;若熱毒熾盛,則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嚴重者可蔓延至手背,致手腕活動受限。患者或兼見發熱、口乾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,脈象多呈數而有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火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劇痛,未潰時硬結明顯,伴心煩口渴,宜清熱解毒。
  2. 氣血兩燔證:癰腫迅速化膿,周圍焮紅漫腫,兼高熱神昏,需涼血瀉火。
  3. 餘毒未清證: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收口,多屬正虛邪戀,當扶正托毒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為主,內服方選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加減;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促其潰破;已潰者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斂瘡。針灸可取勞宮、大陵、曲澤等穴,瀉法以疏泄心包經鬱熱。

古籍考據

《辨證錄》提及此症與「手心毒」同類,強調其病位深在,易傷經絡,治療需注重通絡散結。另可參考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對掌心癰的論述,進一步辨析其與「托盤疔」(掌中疔)之異同。

擎疽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辨位歸經」與「內外合治」特色,臨床須結合局部與全身證候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