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擎珠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擎珠毒

擎珠毒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手心處紅腫高突、疼痛劇烈之症,屬癰疽範疇。此名出自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,又稱「手心毒」,乃因毒邪聚積於手心勞宮穴附近,氣血壅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擎珠毒多因外感火毒濕熱,或內傷情志鬱結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蘊結於手心。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,此處氣血瘀滯,易化熱生毒,形成局部紅腫熱痛之症。此外,外傷感染或過食辛辣厚味,亦可能誘發此病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手心處初起隱痛,漸而腫脹高突,形如擎珠,皮色焮紅,觸之灼熱,疼痛劇烈,甚則伴隨全身症狀,如發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。若未及時治療,膿成後可潰破流膿,久則傷及筋脈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。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;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犀角地黃湯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氣血瘀滯明顯者,佐以桃紅四物湯化裁。
  2. 外治:初期宜清熱消腫,可敷貼金黃散或玉露散;若膿成未潰,需切開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記載
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此症與手心毒同源,強調「毒聚勞宮,焮腫如珠」,需辨明虛實,急瀉其火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有類似證治,歸於手部癰疽類,重視局部與整體調理結合。

擎珠毒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病機與臟腑氣血相關,臨證時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