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瓊布孜孜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瓊布孜孜與藏漢醫學交流
瓊布孜孜為唐代著名藏醫學家,活躍於西元8世紀初,正值吐蕃王朝赤德祖贊時期。其重要貢獻在於參與藏漢醫學典籍的翻譯與融合,為後世藏醫經典《月王藥診》的編纂奠定基礎。
歷史背景與醫學交流
西元710年,唐金城公主入藏和親,攜帶大量中原典籍,其中包括多部中醫經典,如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。這些醫書經由瓊布孜孜等藏漢學者合作,系統性地譯為藏文,並融入藏族傳統醫學理論。此舉不僅促進藏醫理論體系的完善,亦使中醫的陰陽五行、氣血津液等學說與藏醫的「隆」(風)、「赤巴」(膽)、「培根」(痰)三因學說相互參照,形成獨特的醫學框架。
《月王藥診》的醫學價值
瓊布孜孜參與譯介的中醫內容,部分收錄於《月王藥診》(藏文:སྨན་དཔྱད་ཟླ་བའི་རྒྱལ་པོ),此書為現存最古老的藏醫經典之一。書中結合中醫脈診、草藥配伍與藏醫的診療方法,例如:
- 脈診理論:吸收中醫「寸關尺」分部法,並與藏醫的「三脈」診法(顳動脈、頸動脈、腕脈)結合,發展出更細緻的辨證體系。
- 藥物應用:引入中藥如當歸、黃芪等,與高原特有藥材(如紅景天、冬蟲夏草)並用,擴充藏藥方劑的治療範疇。
- 病因學說:將中醫「外感六淫」與藏醫「三因失衡」理論相互印證,強調整體平衡與環境適應的關聯性。
瓊布孜孜的學術影響
瓊布孜孜的工作,體現了藏漢醫學在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層面的深度交融。其翻譯與整理不僅保留中醫精髓,更透過藏族文化視角重新詮釋,例如將「五行」對應於藏醫的「五大元素」(土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,深化對生理病理的解釋。此種跨文化整合,使藏醫在後世發展出兼具系統性與地域特色的醫學體系。
瓊布孜孜的貢獻,標誌著中世紀東亞醫學交流的高峰,亦為今日研究中藏醫學史的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