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丘xx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丘熺與《引痘略》之中醫考述

生平與時代背景

丘熺(字浩川),清代廣東南海人,生卒年不詳,活躍於嘉慶至道光年間。其人以商賈之身周旋中外,因緣際會得西洋牛痘接種術,遂躬身試驗,確認其效後廣傳於民。彼時中國正逢天花疫癘頻發,傳統人痘法雖有「旱苗」「水苗」之分(見《醫宗金鑒·幼科種痘心法》),然風險未除。丘氏引進牛痘,實為中西醫學交流之重要案例。

《引痘略》之醫學貢獻

該書初刊於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為中國首部系統論述牛痘術之專著。其核心要旨如下:

1. 理論融合

丘氏以中醫「引毒外出」理論詮釋牛痘原理,謂:「痘毒自腠理引而出之,不犯臟腑」(《引痘略·序》)。此說援引《黃帝內經》「邪在皮者汗而發之」之旨,將牛痘術納入中醫外治法體系。書中更參酌《瘍醫大全》等典籍,詳述「擇苗」「藏苗」之法,顯見其會通中西之努力。

2. 技術改良

書中記載:「取小兒臂上三角肌處,先以銀刀劃痕,再點牛痘漿液」。此法較傳統人痘之「鼻苗法」更為安全,且提出「痘苗傳代」概念(「遞相引種,愈傳愈穩」),暗合現代疫苗減毒原理。另載「辨痘訣」與「調護法」,強調接種後須「避風忌口,觀察七日」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3. 版本流變

是書屢經重刻,異名繁多:《西洋點痘論》突出其外來淵源;《引痘新法》則彰顯技術革新;道光年間刻本增補「驗案十則」,記錄不同體質兒童接種反應,可視為早期臨床觀察報告。

中醫痘疹學脈絡

丘氏之術雖源出西洋,然其理論構建深植中醫傳統:

  • 病因學:承襲《諸病源候論》「時氣發痘」說,認為天花屬「疫癘之氣」
  • 治法演進:從《肘後方》「取瘡汁塗鼻」到《本草綱目》「白水牛虱預防」,乃至牛痘術,反映中醫對免疫學之探索
  • 經絡應用:選擇上臂「消濼穴」附近接種,因其為手少陽三焦經所過,符合「三焦主氣化」之理論

歷史定位

丘熺之實踐,標誌著中醫在十九世紀對外來醫學的開放態度。其書雖未載於《四庫全書》等官修典籍,卻通過民間刊行影響深遠,促成道咸年間「粵港牛痘局」之設立,亦為後來《中西匯通醫書五種》等著作提供啟發。晚清溫病學家王士雄在《隨息居重訂霍亂論》中曾評:「丘氏引痘,化險為夷,功在杏林」,足見其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
(按:本文考據主要依據《中國醫籍考》《嶺南醫徵略》及英國東印度公司醫案檔案,部分接種細節參照同光年間《牛痘新法全書》補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