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冬養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秋冬養陰

「秋冬養陰」為中醫養生重要原則之一,源自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,強調順應自然節律以調攝身心。中醫認為,人體與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息息相關,秋冬時節,陽氣漸斂,陰氣漸盛,萬物趨於閉藏,故養生之道當以「藏陰」為要,使精氣內守,五臟得潤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天人相應:中醫「天人合一」思想指出,人體需與四時陰陽變化同步。秋冬屬陰,主收斂、沉降,此時人體氣血亦向內聚斂,腠理(肌膚毛孔)漸閉,以適應外界寒涼之氣。若逆反此律,過度耗散陰精,易致陰虛內熱,或外邪乘虛而入。
  2. 陰精為本:陰精泛指體內一切滋養物質,如津液、精血等,為生命活動之基礎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」秋冬斂藏陰精,可為來年春夏陽氣生發蓄積能量,符合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之訓。

具體內涵

  • 起居調攝:秋冬宜早臥晚起,避寒就溫,減少戶外劇烈活動,避免汗出過多而耗傷陰液。夜晚陽氣內藏,更應注重保暖,以防寒邪侵襲。
  • 情志養護:情緒須保持平和,避免過度亢奮或憂思,以順應「收斂神氣」之則。《素問》強調「使志若伏若匿」,即精神內守,減少外馳。
  • 飲食潤養:飲食可適量增補滋陰潤燥之品,如芝麻、百合、銀耳等,但需依體質調整。中醫有「秋冬進補」之說,然補益需以「滋陰」為主軸,而非一味溫燥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「秋冬養陰」與「春夏養陽」互為表裡,共同構成中醫四時養生的完整體系。此原則亦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順應天時以預防陰陽失衡所致疾病,如秋冬燥邪易傷肺陰,養陰即可潤肺防咳。

臨床應用
歷代醫家據此發展具體療法,如冬季服用膏方(滋補藥膳)以固本培元,或透過針灸調理足少陰腎經(主藏精)以強化封藏之能。此外,氣功導引中的「閉氣法」亦呼應斂陰之旨,強調內斂氣息以養精蓄銳。

此理論不僅是養生指導,更反映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核心哲學,展現人體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