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時晚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秋時晚發
定義與病因
秋時晚發,又稱「伏暑」,為中醫溫病學中的特殊病證,指夏季感受暑邪後,邪氣潛伏體內,未即時發病,延至秋後外顯。此概念首見於清代雷豐《時病論》,其載:「伏天所受之暑者,其邪盛,患於當時;其邪微,發於秋後。」說明暑邪輕重與發病遲早有直接關聯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夾濕,若人體正氣不足或調攝失當,邪氣可內伏於營分、氣分,待秋令涼氣外束,引動伏邪而發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本病病機核心為「暑濕內伏,秋涼引動」。暑濕之邪鬱於體內,阻滯氣機,故常見以下證候: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象沉滯或濡數,反映濕濁內蘊。
- 氣機不暢:脘腹痞滿、胸悶氣塞,因濕邪困脾,三焦氣化失司。
- 熱型規律:午後身熱加重(陽明經氣旺時),入暮熱勢更劇,至天明得汗稍減,此為濕熱交蒸、邪伏陰分的典型表現。
- 兼證:口渴卻不欲多飲,心煩懊憹,小便短赤,甚則肢體困重,皆屬暑濕鬱蒸之象。
與其他暑病的鑑別
- 暑溫:夏季即發,病勢急驟,高熱煩渴,少見濕邪纏綿之態。
- 冒暑:暑邪輕淺,僅犯肺衛,以頭脹咳嗽為主,無伏邪潛藏過程。
- 濕溫:雖有濕熱,但多長夏起病,熱勢不規則,與秋時晚發的季節性發病有異。
治療原則
清代醫家主張「清透伏邪,化濕和絡」:
- 初起:宜藿香、佩蘭、青蒿等芳香化濕,透達膜原。
- 熱重:加黃芩、梔子清泄少陽;濕盛則用茯苓、滑石淡滲分利。
- 陰傷:若見舌紅少津,需佐生地、麥冬養陰生津,防濕熱化燥。
附:伏暑的傳變
若失治誤治,伏暑可內陷營血,出現神昏譫語(暑入心包),或下迫大腸而成痢疾(暑濕夾滯)。故《溫病條辨》強調:「伏暑、暑溫、濕溫,證本一源,前後互參,不可偏執。」
(按:本文依中醫典籍立論,未涉及現代醫學解釋或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