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秋暑
秋暑為中醫病名,指初秋時節感受暑熱之邪所致的病證。雖時序已入秋,然暑氣未消,甚或較盛夏更為酷熱,此時人體易受暑熱侵襲而發病,民間俗稱「秋老虎」。《時病論》卷五記載:「七月大火西流,暑氣漸減,而涼氣漸生,其時炎熇尚存,一如盛夏,亦有較盛夏更熱之年,人感其熱而病者,為秋暑。」
病因病機
秋暑之成因,源於暑熱之邪未隨季節更替而消退,反因秋令燥氣初生,與暑熱相搏,形成獨特之病邪。人體若正氣不足,或勞倦過度,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,故秋暑之證多見熱象熾盛、津液虧損之候。
臨床表現
秋暑主要症狀為壯熱煩渴、蒸蒸自汗、口乾舌燥、面赤氣粗,或兼見頭暈目眩、小便短赤。其脈象多呈洪濡或數,舌質紅,苔薄黃或燥。若暑熱內擾心神,可致心煩不寧,甚則神昏譫語。
治法與方藥
秋暑之治療,當以「清涼滌暑」為原則,與陽暑治法相通。常用方劑如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以清暑熱、益氣生津;若暑熱熾盛,可選用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清泄陽明氣分熱邪;若兼濕邪困阻,則以六一散(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)清暑利濕。
與相關病證之鑑別
秋暑需與陰暑相區別。陰暑多因暑月貪涼飲冷,感受寒濕所致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無汗、脘痞吐瀉等,治宜溫散寒濕;而秋暑純屬暑熱為患,無寒濕之象,故治法迥異。
總結
秋暑為中醫對特定時令暑病的認識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理論。其辨證重在區分暑熱與兼夾之邪,治療則以清暑泄熱、保津益氣為要,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具體症狀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