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秋溫
病名:秋溫為發於秋季的溫熱病,屬外感熱病範疇,其特點為起病急、傳變快,多因感受秋季溫熱之邪而發。根據中醫理論,秋季燥氣當令,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氣候反常(如秋行夏令),則易感溫邪,化熱傷陰,形成秋溫。
病因病機:
秋溫的致病因素主要為溫熱之邪,其病機與一般溫病相似,多遵循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。初起邪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,甚則深入營血,或逆傳心包。若熱邪熾盛,可耗傷津液,甚則引動肝風;若熱邪下迫大腸,則可能轉為熱利或便閉之證。
臨床表現與治法:
-
熱結陽明:
- 證候:秋溫病五六日,大便不通,舌苔焦燥,腹滿硬痛,脈沉實。
- 治法:通腑泄熱。
- 方藥: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主之,以峻下熱結。
-
熱入厥陰:
- 證候:溫邪化熱十餘日,深入下焦,灼傷真陰,見唇焦齒燥、耳聾、舌根焦黑,手指蠕動欲痙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熄風。
- 方藥:三甲復脈湯(炙甘草、生地、白芍、麥冬、阿膠、麻仁、牡蠣、鱉甲、龜板)主之,以育陰潛陽。
-
熱迫下利:
- 證候:溫邪下陷大腸,化為熱利,下重便膿血,肛門灼熱,口渴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。
- 方藥: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)主之。
-
熱利初起:
- 證候:秋溫下陷,泄瀉不止,腹痛煩熱,口渴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熱升清。
- 方藥:葛根黃芩黃連湯(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炙甘草)主之,以解表清裏。
與其他溫病的區別:
秋溫與春溫、暑溫等同屬溫病,但發病季節與病邪特性不同。春溫多因冬傷於寒,伏邪至春而發;暑溫則見於夏季,以暑熱挾濕為特徵;而秋溫則以燥熱為主要病邪,易傷肺津,並可兼見陰傷風動之證。
文獻溯源:
秋溫一詞見於清代醫家沈宗淦《溫熱經解》,書中詳述其證治,並強調根據邪正盛衰及病位深淺選方。此外,《溫病條辨》亦論及秋燥與溫病的關聯,可互為參考。
秋溫的辨證需緊扣四時氣候與患者體質,靈活運用清熱、養陰、熄風等法,以適應其複雜的病機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