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應中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秋應中衡

「秋應中衡」為中醫脈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,用以描述秋季脈象的特徵。其中「衡」指秤桿,比喻脈象在秋季呈現平衡、輕浮之態,猶如秤桿之平穩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脈象隨四時陰陽變化而相應調整。秋季屬金,對應肺臟,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人體氣機亦隨之向內收斂。肺主氣,司呼吸,其脈象特徵為「浮毛」,即輕浮而略帶澀散之感,如同羽毛輕觸皮膚。此脈象特徵與秤桿之平衡相類,故稱「中衡」。

脈象特徵

秋季正常脈象應表現為:

  1. 輕浮而和緩:脈位較淺,輕取即得,但不過於亢盛,反映陽氣收斂之勢。
  2. 略帶澀散:脈勢稍顯鬆散,但仍有根底,符合「毛脈」之象,即《內經》所言「輕澀而散」。
  3. 平衡穩定:脈來從容,不疾不徐,如衡器之平,體現氣血調和、陰陽相濟的生理狀態。

與臟腑的關係

「秋應中衡」與肺臟功能密切相關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秋季燥氣當令,肺氣易受影響。若脈象過浮無根,可能提示肺氣虛或燥邪傷津;若沉緊不浮,則可能為氣機收斂不及,或外邪束表。因此,秋季脈象的平衡與否,可作為判斷肺臟功能及外感病機的參考依據。

臨床意義

在脈診中,醫師透過觀察「秋應中衡」是否得宜,可推測患者氣血狀態與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。若脈象與季節相應,表示人體陰陽調和;若不相應,則可能提示臟腑失調或外邪侵襲,需進一步辨證論治。

此概念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,為四時脈診的重要理論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