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月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秋月咳嗽

秋月咳嗽為中醫特有之病證名,指秋季因感受濕熱或燥熱之邪,導致肺氣失宣而發之咳嗽。此證首見於《不居集》卷十五,其病因多與秋令氣候特點相關——初秋濕熱未盡,深秋燥氣當令,故臨床表現與治法亦有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鬱肺:初秋時節,暑濕未消,若人體正氣不足,易感濕熱之邪,蘊結於肺,肺失清肅,氣逆而咳。
  2. 燥熱傷肺:深秋燥氣主令,燥邪易耗傷肺津,肺絡失潤,宣降失常,發為乾咳少痰、口鼻乾燥等症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濕熱型
    症見咳嗽痰黏、身熱自汗、口乾尿赤、胸悶脘痞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或洪大。此為濕熱壅肺,兼夾暑邪,可參考《不居集》用白虎湯清熱除煩,或香薷飲解表化濕。若濕重困脾,兼見精神倦怠、四肢沉重,可佐以藿香、佩蘭等芳化濕濁。
  • 燥熱型
    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質黏、咽乾鼻燥、甚則咳血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此屬「肺燥咳嗽」,治當清金潤肺,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,選用玉竹、貝母、杏仁、阿膠等滋陰潤燥之品,或枇杷膏、百合固金湯等方劑。若燥兼風熱,可加桑葉、薄荷輕宣透邪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熱化濕:濕熱偏盛者,以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瀉肺胃;若表濕明顯,可用新加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、銀花、連翹)解表祛濕。
  2. 潤燥止咳:燥傷肺陰者,宜沙參麥冬湯或清燥救肺湯(桑葉、石膏、麥冬、阿膠等)滋陰潤肺。若兼腸燥便秘,可加瓜蔞仁、火麻仁潤腸通便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風熱咳嗽之別:秋月咳嗽雖可見熱象,但多與季節性濕燥相關,而風熱咳嗽四季皆發,以發熱惡風、痰黃為主。
  • 與內傷咳嗽之異:此證屬外感範疇,若久咳不癒,傷及肺脾,則轉為內傷,需辨氣虛、陰虛等證型。

秋月咳嗽之辨治,關鍵在於審察濕燥之偏勝,結合四時氣候與體質差異,靈活運用清熱、化濕、潤燥等法,以復肺之宣降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