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秋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秋燥
秋燥為中醫病名,指人體感受秋季燥氣而發生的外感熱病,屬「時令病」範疇。首見於清代喻嘉言《醫門法律·秋燥論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秋令氣候異常,或溫燥過盛,或涼燥侵襲,導致肺衛失調,津液耗傷,呈現一系列以「乾燥」為特徵的病理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因

    • 秋令主燥,若逢久晴少雨、風陽化燥(溫燥),或深秋氣涼、肅殺太過(涼燥),皆可成邪。
    • 《六因條辨》指出:「風陽化燥,鼓蕩寰宇,消爍之勢乘虛襲肺」,強調燥邪從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。
  2. 內因

    • 素體陰虛或肺陰不足者,更易受燥邪所傷,形成「外燥引動內燥」之勢。
    • 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燥邪客肺則津液不布,氣機壅滯,甚則灼傷肺絡。

臨床表現

秋燥可分為「溫燥」與「涼燥」兩類,然二者皆以「乾」為共性:

  • 溫燥
    多見於初秋,氣候偏熱時。症見發熱微惡風、頭痛少汗、乾咳無痰或痰黏帶血、咽喉腫痛、鼻乾唇燥、舌紅苔薄黃而乾,脈浮數。此為燥熱犯肺,津傷化火之象。

  • 涼燥
    多見於深秋,氣候偏寒時。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嗽痰稀、鼻塞咽乾、舌淡苔薄白而乾,脈浮緊。此為燥涼束表,肺氣不宣所致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秋燥以「潤燥護津」為大法,兼顧宣肺透邪:

  1. 溫燥

    • 治宜清肺潤燥,方用清金保肺湯(《醫醇賸義》),或桑杏湯(《溫病條辨》)。若燥熱傷絡見咳血,可加生地、白茅根涼血止血。
  2. 涼燥

    • 治宜溫潤散寒,方用潤肺降氣湯(《醫醇賸義》),或杏蘇散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。若表寒明顯,可酌加荊芥、防風解表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秋燥常見於秋季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等疾病,尤其以乾咳、咽乾為主要症狀者,可參考此證辨治。然需注意,若見高熱、痰黃稠等化熱徵象,則當考慮風溫、肺熱等病證,不可拘泥於燥邪。

附:名醫論述

  • 喻嘉言強調「燥勝則乾」,提出燥病當從肺論治,反對濫用辛溫發汗。
  • 費伯雄《醫醇賸義》區分溫燥與涼燥,立潤燥諸方,體現「燥者濡之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