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鰍肚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鰍肚疔

病名:鰍肚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之一種,特指發於手指中節掌面(即近指腹處)之疔瘡。見載於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,又稱「蛇腹疔」,以其腫脹形似泥鰍腹部或蛇腹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火毒濕熱,或內蘊血熱,加之外傷染毒(如針刺、竹木屑傷等),致使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為疔瘡。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與手三陰經(肺、心包、心)密切相關,蓋手指掌面為三陰經脈所過之處,毒邪易隨經內竄。

臨床表現
患處初起紅腫熱痛,漸至腫脹高突,形如鰍腹,皮色光亮或暗紅,觸之堅硬,劇痛徹骨。重者伴隨發熱、惡寒、煩渴等全身症狀。若未及時消散,可化膿潰破,甚則毒邪走散,引發「疔毒走黃」(敗血症)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螺疔」(指端疔)、「沿爪疔」(甲溝炎)等相區別。鰍肚疔病位固定於中節掌面,腫勢橫闊;螺疔多發於指尖,腫勢縱長;沿爪疔則局限於指甲邊緣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活血為主,方選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膿成未潰,可佐以透膿散;若見煩躁譫語,為毒入營血,當用犀角地黃湯化裁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2. 外治:初起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箍毒消腫;膿成宜切開排膿,切口順應指紋方向,避免傷及筋脈;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外蓋生肌玉紅膏。

古籍考證
《瘍科心得集》言其「腫如魚肚,色赤疼痛」,並強調疔瘡「走黃」之險,與現代醫學所指的指腱鞘感染併發膿毒症相類。相關證治可參見「指疔」條目,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詳述疔瘡辨治要訣。

附註
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手指化膿性腱鞘炎」或「指掌面蜂窩組織炎」,然中醫從經絡氣血立論,治法側重整體調攝與局部並治。